国际教育网

繁体

《少年派2》热播,闫妮怒吼女儿|“直升机”父母,养不出真正优秀的孩子

2022-07-29

关注

最近,《少年派2》正在热播。当年的鬼马精灵林妙妙成长为一名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奔赴人生目标的道路上,和妈妈王胜男(闫妮饰演)的争执成为家常便饭。


因为林妙妙工作的事情,母女俩产生了分歧。在妈妈的强势攻击下,林妙妙再也忍不住,控诉妈妈的教育方式——“沟通全靠吼,输出全靠骂。我跟您探讨问题的时候,您什么时候跟我平等相待过呢?”


面对妈妈对自己未来的指手画脚,林妙妙重申并坚守自己的立场——“工作是我自己找的,这是我的人生,我自己负责,所有的后果,我也可以自己承担。



 其实,早在《少年派》第一部时,王胜男就以虎妈的形象震慑女儿,恨不得包办女儿所有的事情。


从喊起床到送早餐牛奶到床边,监督妙妙写作业,替妙妙收拾书包行李,甚至于关心到妙妙每天洗手打肥皂的次数。


在生活上,妈妈事无巨细,让妙妙无所适从。有次王胜男因为担心女儿不注意保暖不穿秋裤,而特地打电话给老师求关注,惹得同学嘲笑她,这导致妙妙和妈妈大吵一架。


在学习上,王胜男对妙妙极其苛刻,认为学习是王道,容不得半点疏忽。如果妙妙成绩下降,一定会遭到妈妈的强烈指责,还要耐着性子配合妈妈做各种努力提升成绩,这让妙妙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驱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王胜男式的父母,就是典型的“直升机父母”——他们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下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类父母会过度干预、控制和保护,非常喜欢替孩子解决问题、做重大决定,这些其实都是一种过度养育的行为,孩子累的同时,自己也心力交瘁。

 


密不透风的爱,

不是真爱


控制欲很强的父母,势必会密切关注孩子的一切,如果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就会容易焦虑、抓狂,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1. 过度保护:“妈妈来了,有妈妈在”

担心孩子在学校交了“坏朋友”影响学业,频繁到学校了解情况;孩子不管多大年龄,遇到什么困难,家长都全盘解决。


2. 限制:“不许动”

孩子想尝试做家务,去厨房一起体验做饭的快乐,而家长连忙阻止;在外面想去和孩子玩游戏,怕摔倒受伤,不让孩子敞开了玩。


3. 包办:“我来做”

认为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日常生活的管理家长全包!


4. 武断:“为了你好”

我们习惯用所谓的“常识”训诫孩子,而忘记了新时代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世界,教育理念早已改变了。固守传统陈旧的观念,只能把孩子越推越远。


5. 干预:“听我的”

小到挑选衣服,大到选择专业、就业方向,家长都要干涉。孩子没有选择权,只能像只小木偶服从口令。


直升机式父母的每一次出动,都会削弱了孩子的生命力。“你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的“清单式的童年”,让孩子感到索然无味。


以爱的名义来操控孩子,其实不是爱,而是一种剥夺,对孩子人生满足感和能力感的剥夺。


父母习惯过度养育,这将不利于发展出孩子的真实自我,会影响自我认知以及将来的社会化发展。


临床心理学家 Judith Locke 认为,过度养育有两种特点:过度协助和超敏回应


简单来说,过度协助就是家长过度帮助孩子完成各种任务。这样长久下去,孩子难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成年后也许会依靠父母的能力找到工作。虽然孩子可能会因为顺利做完任务得到称赞,但他们的自我建立在“他人眼中的虚假自我”之上。


超敏回应,说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极其灵敏,对孩子付出的爱、关心、爱护和赞扬的程度超出真实情况。告诉孩子他是多么与众不同,以至于孩子不喜欢任何批评、建议,或者高估自己在人群中的独特性。他们的自尊很弱,认为不是自己很好,而是自己比别人更好。


总之,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养不出真正优秀的孩子,他们长大后独立性极差,对家庭依赖性较强,对人生没有掌控感,同时,社会适应能力脆弱,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中受挫。



池塘有多大

鱼儿才能长多大


心理学上有个“鱼缸效应”,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原本鱼缸里的鱼只有三寸长,有一天鱼缸坏了,就把鱼放进了大一点的池塘,短短时间内鱼竟长到了一尺多长。

鱼儿只有离开窄小的浴缸,进入广阔的池塘才能自由舒展,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它会生长得越来越好。养育孩子也是这个道理,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他才能无限释放自己的潜能,父母也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那些从小被父母无条件支持,给予正向反馈和鼓励的孩子,他们往往更容易自律,有能力坚守自己的人生方向,将来更容易收获幸福和成就。


《他乡的童年》导演、著名战地女记者周轶君,曾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历程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让很多人产生共鸣。


周轶君上学时,她爱看什么书、听什么音乐,父母都不太管。父母始终抱着对女儿信任的态度,完全尊重她的决定。


考大学时,作为独生女的周轶君想离开家去北京,父母没有阻拦,支持女儿的北京梦。


工作后,周轶君想一个人前往战火纷飞的加沙采访,父母虽然有担心,但还是接受女儿的选择。于是,她成了中国唯一常驻加沙、亲历战争的女记者,用勇敢与智慧坚守战地记者的使命——“如果你无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


后来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并以妈妈的身份探访六个国家记录教育真相,拍成了豆瓣9.0高分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收获了无数的赞誉。


当被问起“取得这样的成就的关键因素”,她坦言自己一直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保持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是最关键的因素。这种敢闯敢拼的劲儿,大多是源于父母对自己的支持与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从不设限,这应该是一个人的最大财富了。


说到孩子的教育,她有自己深刻的感悟:“我们能教给孩子的无非是一些'无用'的东西。教育与其说是培养,不如说是解锁。你别拦着孩子是最重要的。不是让孩子一定要朝某一个方向走,而是把他们天性里的东西解放出来。 


给孩子解锁的前提,是父母们要把自己从一代代固有观念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要想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孩子,父母应该完成自己意识的觉醒,唯有自我成长,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多样性,接纳自己的同时,学会真诚地欣赏一个生命的完美绽放。


愿每个孩子对自己的人生拥有绝对的掌控权,独立、自强,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从而不后悔来到这个世界,而这是对父母最珍贵的爱的回馈。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