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电击戒网瘾”封禁13年后,恶魔杨永信升级副院长,那6000个被电击的孩

2022-09-16发布于北京

关注


还记得那个“为爱发电”的杨永信吗?


他升职了。


彼时那个精神科普通医生,现在已升级为副院长。


而他过去做的那些事,直至今日还让人后背发凉。

电击戒网瘾
6000孩子的噩梦

被电击是什么感觉?

“在接受电击时,就好像有万根针在扎太阳穴,那种剧烈疼痛让我控制不住的浑身抽搐,有时候扛不住还会晕死过去。”回忆起这段经历,那个孩子的手指还在轻轻颤抖。


电击,也就是“戒网瘾电击休克疗法”,创始人正是杨永信。

十几年前,互联网刚刚兴起,很多孩子因沉迷网络世界被定义为“网瘾少年”。

“谁来救救我的孩子啊!”

许多家长把网络当成洪水猛兽,认为网络会毁了孩子,却对孩子的“网瘾”束手无策,无奈之下,他们带孩子来到医院的精神科。

越来越多的家长来到精神科求助,并表示宁愿花费重金也在所不惜,时任临沂四院精神科医生的杨永信仿佛看到了商机。

2006年,杨永信创立了网络成瘾戒治中心,自己担任中心负责人,正式开始了治疗网络成瘾的事业。

他向家长们介绍自己的治疗模式为“通过心理、药物治疗,加上物理治疗(主要是电击),最后通过闲暇时的娱乐调节”,这些方法被杨永信称为“永信模式”,而且他还向家长保证治疗的成功率。


一些走投无路的家长,将信将疑地把孩子送过来治疗,没想到竟真的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曾经叛逆、沉迷网络的孩子,变得懂事、听话,他们跪在地上向父母磕头,痛哭流涕地说着感恩的话。


“杨医生真是神医啊!”喜出望外的家长们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杨永信成了家长们心中的神,也成了业内闻名的“戒网瘾专家”。

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带着孩子奔赴临沂,只为让这位神医拯救孩子的人生。

短短三年时间,杨永信的网络成瘾戒治中心接诊了6000余名“网瘾少年”,而他也名利双收,赚得盆满钵满。

他的治疗方法为什么这么“有效”?一段真实的治疗记录给出了答案。

一个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网戒中心办理住院,随后被带到治疗室。

身穿白衣的杨永信过来跟孩子交谈:“来,我们简单地做个检查,看一下你有没有网瘾。”

接着,来了七八个人,紧紧按住孩子的各关节处,并在他嘴里塞上牙套,此时孩子的脸上已露出恐惧。

“滴滴——”

身边的仪器开始运作,仪器的另一端是四个针头,它们被连接到孩子的虎口上、太阳穴上,接着一股强大的电流让孩子忍不住全身震颤。


起初,疼痛让那个恐惧的孩子破口大骂,然而电击没有停止,回答他的只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的电击,直至他放弃了挣扎。

过程中,掺杂着他们的对话——
“知道你为什么来这里吗?”“不知道”

一顿噼里啪啦的电击。
“现在知道吗?”“知道了,因为我有网瘾”

“你父母送你来这里,做得对吗?”“对个屁……”

又是噼里啪啦的电击声。
“你爱你的父母,孝敬你的父母吗?等会儿出去了,知道怎么跟父母说话吗?”“知道了,我爱他们,我好好说。”

诸如此类的问题反反复复,若回答得不满意,就会继续电击,直到孩子说出一个满意的答案为止。

“不服从,就电到服从为止。”在这些规矩和惩罚措施的共同作用下,痛不欲生的孩子们开始违心地接受治疗,乖乖伪装成“好孩子”的样子

“网瘾”就是这样被硬生生从他们身上剥了下来……

那些“爱孩子”的父母
其实是在助纣为虐

很多人不解,“看到孩子被电击,那些父母心里不会心疼吗?”

一位亲身经历过杨永信戒网瘾中心的网友,曾描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画面:

诊疗室内,孩子被死死压在病床上接受电击,任他拼命地挣扎、吼骂、求救都无济于事,电流一次接一次地冲入他的身体。

而诊疗室外,他的妈妈双手紧握,隔着玻璃窗发狂似的喊着,“电死他!电死他!”


何至于此?

那位妈妈怒气冲冲地解释,“他天天玩电脑、玩游戏没救的了!得把他电好了才行的,要不一辈子就毁啦!”

“我是为他好、是爱他、是对他的人生负责。”这些都是家长们送孩子来戒网瘾的理由。

难道上网竟比暴力电击还要毁孩子吗?

那些“戒了网瘾”的孩子过好后来的人生了吗?

部分出了网戒中心的孩子,心里早已失去了对父母的感激,只有仇恨残留。

一名刚出网戒中心的少女,在回家后的十分钟内,用从网戒中心带来的绳子绑住了母亲,刺伤了父亲

另一个刚从网戒中心出来的少年,因烧了自己的店,并刺伤了父亲而被关进了监狱。

《中国青年报》的采访中,还有一个叫张旭同的孩子,他告诉记者,有一回,他看到电视上出现杨永信的侧脸,大脑一下子放空。

而醒来时,自己已经把电视机砸的粉碎。


在那之后,他开始蓄谋自杀。买不到安眠药,他听说吃降压药也能死,便买了5瓶降压药,200粒,一把把抓着吞下去。

昏迷前,他给父母最后发了一条消息,“最后了,我就想问问你们后不后悔把我送去四院。”

一场场悲剧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把这些孩子逼至绝境的,是游戏吗?是网络吗?

孩子不是坏孩子
网络也不是罪恶

十几年过去了,当初那批“网瘾少年”已经长大,但也有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接棒被定义为“网瘾少年”。

只不过从前是玩电脑,现在是玩手机,载体换了,家长们的焦虑一点都没变。

“我家孩子每天都要玩俩小时手机,这样下去肯定要影响成绩了啊!”

“他拿了手机就六亲不认,叫他都不带回应的,我能不生气吗?”

“我把手机没收不给他,结果他借了同学的手机在家偷偷玩,这孩子还有救吗?”

家长们常说玩手机的坏处:耽误学习、影响视力、损坏颈椎……也会指责孩子们不听话,不会自控。


但很少有人问问孩子们:对于手机,他们是怎么看的?

一位初三班主任曾给班里的孩子们布置了一道作文题:“玩手机的好处”,让学生们讲出自己玩手机的真实理由。

作文收上来时,老师发现那些原来写600字周记都很困难的同学们,这次竟都写到了1000多字,而且内容生动有趣,分析的有条有理。

一位女生在作文中写到:“我玩王者荣耀时间不长,只有4个月,但是感悟很多。一要有意识,二要多看小地图,及时支援队友,三要多练习预判能力,四不要只顾人头。

班上一个平时沉默内向的男生,最近变得开朗起来,上课时也不再是低着头缩在角落里。

起初老师没有找到让这个男生发生变化的原因,看完作文后她似乎明白了。

这个男生在作文里写道:“每当我进入游戏时,就会有想大干一场的雄心壮志,每当我打出好成绩,战绩框还有别人给你点赞,我都有非常大的成就感,这些成就感也让我变得越来越自信。

原来,在孩子们的世界里,玩手机并不是像家长们以为的那样百害无一利。


前几天高考出成绩,四川考生梁钧天引起了广泛关注,他总分700分,其中令无数考生叫苦不迭的数学,梁钧天考了满分!

面对网友提问,“学霸平常是不是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了?”

梁钧天淡定地表示,其实自己的兴趣爱好是打游戏,休闲时间基本上都是靠打游戏,看动漫或者刷视频度过的,和学习没有太大关系
 
有网友调侃,“这种兴趣爱好就不要说出来了,别误导了其他学生。”

但其实,之前在一二模考试的时候,梁钧天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后来发现是他太想证明自己了,因此会非常焦虑和紧张,导致考试时总是发挥失常。

在明白是心态导致自己成绩不理想之后,他尝试用玩手机的方式放松心态,劳逸结合。

在那之后,他的成绩果然就上来了。

梁钧天喜欢玩手机是事实,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我约束能力也非常好,能做到“玩是玩,学是学”,在学习的时候能做到全身心投入,不被手机捆绑

所以归根结底,我们的孩子不是坏孩子,玩手机也不是罪恶,问题只是出在了如何平衡学习与玩手机的关系上。


但请记住,看到孩子窝在家里玩手机时,家长要做的不是一味的劈头盖脸指责孩子,也不是让孩子与手机完全隔绝开来。

而是正确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管理手机,防止沉迷的同时提高学习动力,发展其他业余爱好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