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6发布于上海
章子怡竟然在片场打孩子?!
只见她拿着笤帚一下下打在孩子的屁股上,被打的孩子起初嘴硬道:“不疼,不疼!”最后还是忍不住嚎啕大哭。
原来,这一幕是在拍摄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诗》单元的一场戏。
而章子怡也因为这部《诗》获得了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奖。
在前几天的颁奖礼上,她也特别提到了这场打孩子的戏。
当时因为怕伤害到小演员,一开始是想假打,但无奈孩子的情绪不够饱满,于是只能变成了真打,这让她心疼不已。
因为“打孩子”这件事,是她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
“我是坚决不可能打孩子的那种妈妈”。
说实话,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章子怡在生活中被孩子点燃怒火的时候不会比普通父母少,但无论怎样,她都坚定绝对不能打孩子的信念。
之前,三个女孩被爸爸用衣架抽打的新闻曝光后,章子怡也是第一时间声讨这种行为。
对于打孩子,她是深恶痛绝的。
但可惜的是,现实生活中,却总有那么一群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似乎孩子不挨打,他就不知道分善恶、知对错。
然而,打孩子这件事,不仅不能教育好孩子,反而是一场两败俱伤的事情。
被打的孩子,内外伤一样重
作为一名家有小学生的妈妈,碰到孩子各种作妖时,那种愤怒真的是直冲脑门。也恨不得狠狠给上几下,让她记住教训。
但打孩子真的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吗?答案真的未必。
《原生家庭》一书中说到,研究表明,就算是惩戒孩子某种具体的不良行为,体罚也算不上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因为这只是暂时震慑住孩子,却并非是真正的教育。
特别是那种经常被打骂的孩子,他们所承受的身体和心理伤害远远超出想象。
来看这样一张图。同样3岁孩子的大脑,左边大脑要比右边明显大得多,黑暗的区域也更少。
神经学家解释了这种脑容量的差别,会造成孩子能力的差距,比如智商,精神健康等等。
而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家庭教育,左边图片的孩子,从来没有被打过,而右边的孩子,则经常被打骂。
也就是说,父母打孩子也许是为了督促孩子学习,但没想到结果反而是让孩子越打越“笨”。
不仅如此,经常被打的孩子,他们的一生也许都在为童年噩梦买单。
在知乎“从小被父母打骂是种什么体验”这个问题下面,我们能看到一个个成年人带着仍在流血的伤口的答案:
“自卑,总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如别人,一和异性说话就会脸红,胆小怕事”
“活到快三十岁,还是经常会梦到小时候妈妈用擀面杖一下下打在身上那一幕,被惊醒的我即使知道我已经长大了,有能力去反抗,却仍然忍不住地紧张害怕,甚至伴随胃疼。
“我曾经发誓绝对不会像父母那样对待我的孩子,但每次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时,我第一反应是想扬起巴掌。”
自卑,敏感,习惯使用暴力……这些都是他们内心所受的伤害。
即使长大成人,有些人仍然在为此困扰。
《天生非此》这本书中提到: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几乎都是父母后天教育塑造而成的。
打骂也许只是几十秒的事情,但对于孩子而言,创伤却贯穿了整个人生。
父母的每一巴掌,
都在一步步把孩子推开
被打的孩子,他们心中除了恐惧、愤怒之外,也夹杂着对父母的仇恨。
有的人以叛逆的方式进行着对抗。
舒淇曾在纪录片《时代我》中回忆了童年的经历。
在她的家庭里,父母没有耐心与经验,于是采用了非常简单、粗暴的方式 “棍棒教育”。
被打成了舒淇小时候的家常便饭,妈妈甚至会拿着棍子追她一条街。
父母以为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教好女儿,但进入到青春期后的舒淇,抽烟、喝酒、逃学、打架,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坏孩子。
她用叛逆去对抗,去报复父母打在身上的巴掌。
而有的人则选择用疏远和冷漠进行对抗。
作家麦家在9岁那年,在学校时和同学起了争执,闻讯赶来的父亲不由分说打了他两个耳光, 鼻血一直流到胸口。
这两巴掌,让父子关系降到了冰点。
从此,麦家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和父亲交流任何事情。
17岁那年,离开家的麦家几乎不回家,每次写家信从来不提父亲,买礼物也只有母亲的。此后17年,他没叫过一声爸爸。
后来直到他自己做了父亲,才与爸爸的关系缓和,但父子间本应亲密无间,相互陪伴的日子早已所剩无多。
很多父母觉得,我打他是为他好,他们还小不懂,等长大就明白自己的苦心了。
但不是每段亲子关系,都能寄希望于孩子长大后理解。
小时候落下的巴掌,都会成为亲子关系中的死结。
优秀的孩子,从来都不是打出来的
大多数父母,并不会发展到对孩子施暴的地步。
但有时候,也总是忍不住要动手。明明知道打孩子不好,也不想打孩子,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控制不住?
其实,这很简单。
当你第一次打孩子时,发现效果立竿见影,于是你就会忍不住地想继续。打几巴掌,就能代替一次需要用点智慧的说教,很多人经不起这个诱惑。
正如英国作家尼尔在《夏山学校》中所提到:
打孩子,只是父母逞一时之快,逃避父母本该寻求有效教育方式的责任而已。
但殊不知,父母在孩子身上偷的懒,总有一天都会还回来,最终为此买单的还是父母。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让自己远离打孩子这个“诱惑”呢?
1)多问问自己,
你是打孩子还是在发泄?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曾经说过:
“多数父母都会时不时地产生想要打孩子的冲动,与其说这种感觉是孩子的行为所致,倒不如说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疲惫、压力、焦虑或不快。”
成年人的世界是压力重重的,夫妻关系不好,工作压力太大,育儿的焦虑……都会不由自如地让我们把怒气迁移到孩子身上。
他们当时做了什么并不是根源,只是打开了我们负面情绪的阀门。
因此,当真的愤怒上头时,请给自己几分钟时间,问问自己我是在迁怒,还是孩子真的让我忍无可忍。
2)使用适度的惩罚代替打骂
当孩子犯了错之后,不是说我们不能惩罚孩子,只是打是最下下的手段。
与其用打去激发孩子内心的恐惧而屈服,不如采用适当的惩罚,让他们去承担做错事的后果。这也被称为“自然后果法”。
之前看过一则新闻, 男孩乱按电梯被爸爸知道后,没有打骂,而是先告诉他这样做的危害,接着带着儿子一起写检查,贴到电梯里。
起初,男孩觉得丢脸,偷偷将检查上自己的名字抠掉了。
爸爸随即批评了儿子,并让他将检查又抄了一份,贴在了另一部电梯里。
惩罚不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痛苦,而是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过错,承受自己行为的后果。
3)无言自威
李玫瑾教授曾提出“无言自威”这种教育方式。
也就是说在孩子犯错时,父母不要动手,可以选择盯着他看一分钟。
这种目光也叫长目光,其中暗含了警告的意味。既达到了威慑孩子的效果,也避免了暴力的产生。
其实,有时候孩子犯错要么是因为年龄小无法自控,要么是故意这么做想引起父母的关注。
此时,一分钟的长目光既能给父母一个冷静情绪的时间,也也借此判断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
所谓无声胜有声,就是无言自威所达到的效果。
郑渊洁在《父与子》中写道:
打骂孩子的爸爸都不是男子汉,是懦夫……孩子是你生的,如果你不满意,就打自己。打孩子算什么?又不是孩子非要让你把他生出来的。
没有孩子不会犯错,关键是他们在犯错时,我们要如何面对和处理。
你的双手是用来拥抱孩子,还是变成巴掌打在身上,伤在心中的呢?
此刻,我想每对父母都应该有了答案。
不打孩子,是父母的责任,更是自觉。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