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缺少「共情力」的父母:付出自己的全部,也难养出优秀的孩子

2022-11-18发布于北京

关注

孩子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为什么他不愿意与你沟通?

“快乐童年”和“早日成才”

真的不能兼得吗?

在“爱孩子”与“管孩子”之间

身为父母,究竟该如何把握尺度?

家庭教育中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其实

他需要你「读懂」他

孩子和父母仿佛来自两个不同的世界,孩子眼中的是与非、好与坏,与父母眼中的道德标准、思维模式、人生经验有时候会存在一定差异。面对差异,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矛盾。矛盾爆发时,你是否也觉得教育孩子又难又累又焦虑?
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却不是每一位父母都能懂孩子。成功的家庭教育,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如何轻松实现与孩子的顺利沟通?如何高效治愈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焦虑?是新时代爸爸妈妈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我们认为,父母在与孩子沟通,展开家庭教育时,利用“共情式”沟通技巧,先共情、后鼓励,将事半功倍。共情式教养,掌握读懂孩子的神奇力量,让孩子动力充沛、能力超群!
共情:“一方对另一方内心世界的理解和体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对共情有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定义:

就是能够深入走进当事人的内心世界,能够主动用当事人的眼光、态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但同时又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还是自己。

简言之就是:“一方对另一方内心世界的理解和体验。”
这种共情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尤为重要,要求父母首先做到接纳和尊重孩子的情绪或行为,然后才能更好地去疏导和帮助孩子建立正确良好的心理认知。
这世界多的是爱孩子的父母,少的是理解孩子的父母。而共情式教养,可以真正理解孩子在问题中的无奈、焦虑和愤怒。通情然后达理、打通让孩子听懂道理、做对事情的管道!
来自父母的心声:“我该如何做到共情?”

积极倾听  回应接纳

——你的孩子需要你的好脾气与耐心

父母希望孩子听话,但父母经常听不懂孩子的话;父母希望孩子懂事,但父母时常不懂孩子的心。
孩子在学校生活了一天,回到家中,快乐需要有人分享,困惑需要有人解答,烦恼需要有人倾诉,而这角色是谁呢?当然是爸爸妈妈。
懂得共情的父母,会选择耐心倾听,承认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努力体验孩子的感受,了解情绪产生的根源,发觉孩子内心的需求点。同时也要给予一定的回应,尝试着说出孩子的想法,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说明你在听,且听懂了孩子的倾诉。
你的倾听,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在爸爸妈妈心中是重要的,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我们与他同在,从而增强了安全感。倾听孩子诉说一次,与孩子的距离就会拉近一次。

换位思考 感同身受 

——你的孩子需要你感受他的感受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
一天,妈妈有急事要办,不得不把三岁的孩子寄放在朋友家照顾一会儿。妈妈走后,孩子哇哇大哭,要找妈妈。妈妈的朋友哄了半天,孩子还是哭。
一时间急的不行,后来这位朋友灵机一动,尝试着靠近孩子,说:“你看起来很伤心呦,阿姨猜你一定是在想妈妈。”孩子边抽泣边拨浪鼓似的点头。
看到孩子的反应,她又继续说:“宝宝之所以难过,是因为妈妈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对不对?所以你很难过。”
孩子说:“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呀?”
妈妈的朋友赶紧回答:“妈妈当然很爱你,不会不要你的。她一会儿就回来啦。在她回来之前,阿姨先陪宝宝玩一会乐高好吗?”于是,孩子不哭了,她们轻松愉快地度过了剩下的时间。
这个故事中,这位朋友所用的就是共情的沟通方式:对孩子当下的情绪感同身受。
正如陶行知所说:

“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读懂孩子真实的心理需求,才能给他们更好的教育和爱。
站在不同的位置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处于不同的立场会产生不同的观念。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父母有所不同,有时候在父母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情。要想让孩子听得进去、听得懂、有改进,就要走进孩子的内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即“换位思考、感同身受”。

表达尊重  平等相处

——你的孩子需要你成为他的知心朋友

鲁迅先生认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是:

“给我理解”、“视我平等”、“让我自立”。

其中,“视我平等”即点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态度,即尊重。
当你放下高高在上的家长姿态,将自己摆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以朋友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尊重、平和、耐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孩子才会更愿意与你进行沟通,讲心里话,听取你的意见。
威廉·哥德法勃曾说: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

生硬的批评、指责、呵斥,只会让孩子拒绝与你沟通,离你越来越远。所以,表达尊重,平等相处,以善意理解孩子的观点及行为,是抵达共情式教育的必要条件。

正确理解  用“爱”共情

——你的孩子需要你以“爱之名与他共情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健身房的走廊里,一个两岁男孩趴在地上,打滚儿哭闹。这情景,换有的父母,估计就会发脾气骂孩子或者直接把孩子拖走。可男孩的妈妈却没有这么做。她和孩子一样趴在地上,让自己的头和孩子的头连成一个水平线,连鼻子也碰到了一起。神奇的是,孩子的哭声渐渐降低,变成了耳语。两三分钟后,孩子和妈妈一起站了起来。孩子拉着妈妈的手,平静又快乐地离开了健身房。”
这位妈妈是如此的智慧,她深谙“共情”的神奇作用,用爱和温暖融解了孩子的负面情绪。
是的,共情的前提要来源于“爱”。只有你爱你的孩子,才能做到耐心听他诉说,理解他的情绪,感受他的感受,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帮他分析,给予引导,帮助他顺利解决问题。
不过,共情不等于完全附和,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有时候不能一下子就精准理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所以在沟通过程中要不断修正自己理解的偏差,直到能够正确理解孩子的情绪与感受,才能更好的实现共情式教养。
END
孩子的年龄与社会阅历、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的认知,在一些问题面前,未必可以像大人一样理智冷静客观地进行判断。
当孩子遭遇了情绪风暴,或者出现行为问题,如果我们急于用自己的“大道理”进行灌输式与批判式教育,以暴制暴,结果必将不尽人意。
孩子的思想细腻敏感,身为父母,我们不能用简单粗暴、灌输命令式的方法去控制他的思想与行为,这样只会伤害到他,拉大孩子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想成为称职的好父母,就必须走进孩子的内心。那些懂得共情的父母,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读懂孩子真实的心理需求,才能给他们更好的教育和爱。

一次倾听,可以融化孩子失落的心情;一句懂得,可以治愈沉默背后的难过;一份共情,让孩子遇见温暖,让父母远离教育焦虑!

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作者:小甜甜,部分图文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