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奥运冠军给高中生上了一堂「如何去哭」的课:为什么允许孩子哭泣,比逗孩子笑更重要!

2023-03-13发布于北京

关注
今天刷到一个很温暖的新闻:东奥冠军隋文静给大山里的女孩们上了一堂特殊的线下课——教她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释放压力。

隋文静排解压力的方式,直白又出乎意料:「哭」

爱哭的隋文静,看电影会哭、看女排比赛会哭,只要被触动情绪,眼泪就无法止住。流泪一般被看做是痛苦的表达,或是脆弱时候的无奈,但隋文静告诉女孩们:

哭可以是情绪帮手,正确的哭可以抒发情绪、帮助解压,并化为力量。

对于即将升入高三,面对人生大考、繁重的课业压力的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效排解压力的方式。

我们的教育理念,一度提倡孩子要乐观,要强大,遇到困难要坚韧不摧。一味追求正面的情绪,往往就忽略了人会有其他情绪的存在。

在痛苦、委屈、难过甚至有些恐惧的时候,可以通过哭来释放压力。

哭,不是软弱的代名词,哭只是一个释放情绪的手段,哭不丢人!

不许哭
杀伤力比你想象的要大

有很多父母受不了孩子哭,一看见孩子哭,就心情焦躁,或者怒气说“不许哭”。

通常有这样几种做法:

训斥孩子不许哭,让孩子憋回去;


或者干脆把孩子撂在一边让孩子哭个够;


还有的父母会让孩子产生羞愧感,比如:“哭解决不了问题,你要学会坚强。”


或许,因为我们见惯了孩子的眼泪,所以对于孩子的悲伤常常视而不见、掉以轻心,即便孩子大哭,我们也会想:“一会儿就过去了。”

当下孩子的确不哭了,但当他以后遇到阻碍的时候,他也不哭了,孩子把本应该发泄出来的情绪藏在了心底。

孩子本身就缺乏自我调控能力,假如悲伤情绪一直压在心头,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还会对孩子性格的养成产生不良影响,可能导致孩子怯懦、自闭、抑郁等。

如果孩子在幼年性格形成时期,不懂得合理宣泄情绪,任由负面情绪堆积发酵,也可能形成自卑敏感的软弱性格霸道蛮横的不讨喜性格

法国心理学家伊莎贝拉·费利奥莎在书中指出,

表面上不再有情绪的孩子,需要有人帮助他们从那个壳中走出来,勇敢地让自我得到重生。他越否认自己的痛苦,就越说明他内心的痛苦非常强烈。

也有心理学家指出,通常爱哭的人比不爱哭的人心理更健康。

因为哭泣是一个发泄口,将内心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有助于维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

所以,作为父母,不仅要重视孩子悲伤的情绪,还要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自我调控方法,让孩子学会正确、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

适度“哭泣”

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


小时候只要哭了,大人总会骂一句:哭有什么用!

在成年人的世界,哭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哭是最没用的东西。

但很多研究都能证明,哭泣能比抗抑郁药起到更好的自我安慰和提升情绪的作用。

在处理压力方面,哭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应对方式,它能让被抑制的负面情绪和挫折感得以彻底释放,而有些用语言无法表达出的情感,也可以通过哭泣来传递。

对中学生来说还是有很多作用的,比如

提高学习效率:过度的压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注意力,释放压力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和高效地学习。

提高心理韧性:通过释放压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压力和挑战,提高心理韧性和抗挫能力,让他们更加坚强和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哭还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以排出毒素,情绪性的眼泪中含有能改变人体情绪的蛋白质,这种有害物质只有通过眼泪才能排出体外。

还有哭可以维护心理健康,哭泣有助于在痛苦时恢复身心的平衡,抑制流眼泪反而会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作为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宣泄悲伤情绪的生活空间,而不是严防死守,堵住他们的情绪出口。

充分表达悲伤,才能摆脱悲伤,才能真正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教会孩子正确地宣泄悲伤,才能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

让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

父母要做好情绪管理老师


当孩子的情绪处于安定与愉快的状态时,机体会分泌出对身体有益的物质,这有利于孩子身体的正常发育与健康发展。

拿破仑说得好: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那么父母如何做好情绪管理老师呢?如何引导孩子宣泄情绪,教孩子学会调整情绪?

1、孩子哭,先理解情绪再处理问题

很多孩子可能还不会用语言完整描述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所以哭闹就是他们为了引起注意的一种方法,来代替自己的情绪。

这时候你一上来跟孩子讲道理,它不仅不能很好理解,还会让哄哭战线越来越长,孩子哭的停不下来。

我们需要做的是先给孩子营造一个发泄情绪的环境,也就是在合理范围内“哭够”,让它的情绪发泄完。

发泄完之后,我们再轻轻走过去拍拍孩子的背,或者是轻轻拥抱孩子,这时候什么话都不用说,就静静抱着就好。

2、说出来,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等到孩子平复好情绪之后,我们要鼓励孩子勇敢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以便于家长们了解孩子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哭闹。

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引导和判断,用什么样的形式呢?建议用引导+重复问答形式:

“妈妈知道你是因为没让你吃饭的时候拿玩具,所以你很难过就哭了是吗?” 


“我知道宝宝很不开心,因为那是你最喜欢的玩具,是吗?”


“所以我们先吃饱饭,然后再玩心爱的玩具,这样是不是就完成了两件事呢?”

有一期节目中,明星蔡少芬因为有事没有回答旁边小女儿的呼唤声,小女儿见妈妈不理自己,瞬间嚎啕大哭起来。

蔡少芬见到了,没有批评女儿,更没有制止孩子哭,而是走到女儿身边,轻轻拍拍她的背,温柔地说:“我知道你不开心了,你哭吧。”

女儿见妈妈安慰自己,渐渐停止了哭泣,一会儿就雨过天晴,自己又开心玩耍起来。

当我们表达“我知道你很难过”、“我知道你很不开心”这样的话,就能够让孩子知道你是站在他的角度,并且理解他的感受。

3、不做情绪绑架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父母跟孩子说:

“你那样做,妈妈很生气”;


“那样做,妈妈不喜欢”。

其实我们大人正常的情绪反应,可以让孩子知道,不必刻意掩饰。

我们可以生气,但是如果总是用父母的情绪去管教孩子,这不是好办法。

总这样说,孩子会觉得他应该对大人的情绪负责。他会忘记遵守规则本来的意义,也容易有很多不必要的自责和内疚。

正确的方法是:

让孩子看到他不好的行为会有怎样不好的结果,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对父母的情绪负责,教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

在情绪引导的时候,也要注意两点:

1. 不同性格的孩子要区别对待:

如果是外向型的孩子,可以让他大哭一场;


如果是内向型的孩子,可以在他默默流泪的时候给予安抚和拥抱;


如果是脾气急躁的孩子,可以让他通过拍打床垫等软物的方式来发泄情绪。

这些都是积极的自我调节手段,只有将内心的负面情绪发泄出去了,才有可能迎来正面情绪的生根发芽。

2. 不宣泄悲伤的孩子要格外注意

如果孩子在令人悲痛的事情面前不哭不闹,异常安静,不要误认为孩子生来坚强,他们只是不知道如何宣泄内心的悲伤。

也有的孩子会用表面的麻木来掩饰内心的伤痛,这类孩子要么是出自对伤痛的自我防御,不愿接受事实;要么就是因为父母太过严厉,让他们不敢尽情流泪。

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

因此,要让孩子把悲伤的情绪尽情地宣泄出来,只要不妨碍他人、不伤及自己,采取哪一种方式都可以。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