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家长若常说这5句话,真的会让孩子越来越讨厌学习!!

2023-03-17发布于北京

关注

当父母的,最想解决什么问题?

十有八九是关于孩子“不爱学习”的:

“打游戏劲头十足,一到学习要么犯困,要么干别的去了!”
“那么简单的内容,教半天了,还是学不会!”
“上课溜号、作业拖延,多说两句还跟我急!”
“每天磨磨蹭蹭不愿出门上学,经常迟到”
……

这些问题搞得父母心力交瘁,关键是我们自己干着急,孩子那儿一点儿改善的迹象都没有,甚至还有“恶化”的趋势。

衣食无忧、父母爱护、顺风顺水,只要专注学习就行,怎么就做不到呢?

因为“不爱学习”的背后,另有隐情。

我们总是认为:孩子讨厌学习,肯定都是孩子的问题。

但父母最常说的这5句话,也会很容易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快去学习/快写作业

“作业写完了吗?没写完赶紧去写,别磨蹭!”

想必这是很多父母回到家,看到孩子最先说的一句话。

有位妈妈曾跟我们说,她看到孩子还没写作业就特别的焦虑,每隔十几分钟就要催一次。

有次下班回家一看,孩子正玩手机玩得不亦乐乎。她忍不住就朝孩子吼了两句,“怎么又玩手机,还不写作业去!”

结果孩子直接把桌上的作业本往地上一扔,“你越是让我写,我就越不写!”

其实,“快去学习”这个父母的口头禅,正在不知不觉中剥夺孩子学习的自主性。

试想一下,孩子在面临催促和命令是第一反应是什么?是抗拒,而不是顺从。

催促会让孩子认为,学习这件事是父母要求我完成的“任务”,如果没人催,没人不监督,那我就不学了。

越催孩子越不动,越催孩子越觉得学习的事跟自己无关。

最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大人认为我不催,孩子就不学;孩子认为大人越催,我越不想学。

孩子丧失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厌学情绪也变得严重起来。

孩子不是不喜欢学习,而是不喜欢父母的说话方式。

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可以和孩子立好规矩,比如每晚放学后先写作业再玩、周末有固定的学习时间段。

在此基础上,家长就不用一直盯着、催着孩子,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让他自己安排作业和学习,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孩子才会产生自觉、自律。

说了这么多次,还是写错

前段时间,一段妈妈“咆哮式”辅导作业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

从视频中看,已是深夜10:30,一位妈妈坐在旁边,孩子正趴在桌上写作业。

突然,妈妈大声训斥道:

“这小a,你整大A,啊?”

“干啥,啥不会!”

顿时,孩子被妈妈刺耳的声音,吓得语无伦次、低声哭泣。

不一会,爸爸也加入批评:“你都学了些什么啊?”

……

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的成绩是靠吼出来的,孩子学习不好,就是责骂的不够多。

但是,每天的作业时间,被父母的吼叫伤害得遍体鳞伤,孩子怎么可能积极地看待学习这件事?

根据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我们得知,父母频繁的在辅导孩子作业时怒吼,孩子不仅心理受到了伤害,还会对作业产生恐惧心理。

学习会慢慢变成他讨厌的事。

父母的怒吼声与作业之间建立联结,一拿起作业本就会想起父母的怒吼声萦绕在耳边,即便孩子没有明显的情绪上的变化,例如大哭或者发脾气来反抗。

潜意识也告诉他们,远离作业本,就等于远离了父母的吼叫。

长期在被父母斥责中学习的孩子,用不了多久就会建立起负条件反射,只要爸爸或妈妈要求去写作业,立刻就会来了情绪。你观察孩子,会看到他(她)撅着嘴,磨蹭拖拉,迟迟不能进入写作业状态。

很多从最初反感写作业,最后发展到厌学情绪的孩子,都是这样慢慢被养成的。

如果小学阶段,孩子就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反感和抗拒心理,这种厌学的情绪阴影,很有可能一直扩散到孩子的整个学习生涯。

你只管好好学习

其他什么都不用管

“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其他的事情不用管!”

你不好好学习,你以后就别想玩

“饭我给你做,衣服我给你洗,家里什么事,你都不用操心,搞好自己的学习就行。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任何事都不会成为问题;

如果学习不好,一切都不会好:哪怕孩子没问题,也要挑出毛病来。

这对孩子是非常沉重的打击。

曾经有个男孩打篮球特别好,在同学们看来,男孩阳光、有活力,身上还有一股领导气质。

但是男孩的父亲却认为:书念不好,那就是失败的孩子。

某次期中考试,孩子成绩下降,父子俩大吵一架。

他一气之下将家里的篮球扔进垃圾桶,并威胁孩子:

“你不好好读书,这辈子都别想打篮球了,买一个,我扔一个!”

父亲的反应,让孩子彻底伤了心,对学习的放弃也来得更加彻底。

很多家长都将学习无关的事情,视为洪水猛兽,对孩子的热爱肆意打击,似乎孩子完全没有其他念想,就能安心学习。

殊不知,孩子在学习上体验不到成就感,在其他方面积累的价值感也被父母破坏,日积月累,孩子讨厌学习的情绪也越来越深。

曾有位孩子找我们做咨询,重点初中的他,被父母保护的很好,在家请私教上课,没有其他社交和兴趣爱好的培养,一个星期去学校的时间不超过3天,但每次考试却能在年级前十。

学校虽有意见,但也不愿放弃这么好的苗子,家长更多的则是骄傲和满不在乎。

然而,小孩的痛苦却似乎没人可以理解:

不愿去学校,一是觉得老师讲的过于死板,二是在学校没有一个朋友,班上的同学甚至连名字都叫不全,每回进教室,感觉自己像是拥有隐身的功能。

更关键的是,晚上经常性的失眠,莫名的烦躁和恐惧压得自己喘不过气。

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当然是一件让所有人都高兴的事,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过于注重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无异于是一场阉割,到了最后只能自食苦果。

真没用/笨/不是学习的料

成绩平平的孩子,面临的心理压力是很大的。

在学校,要面临老师的差别对待、同学之间的无意歧视......都让他们有些难堪。

回到家,还要被父母“嘲笑”:

“教几次都学不会,真笨,猪脑子”

“你总是那么粗心,难怪学习差,真没用!”


“我看你啊,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

多重打击,让孩子体会不到任何学习上的成就感,慢慢就会丧失对学习的自信心,陷入否定自己的泥沼,出现典型的“习得性无助”心理状态。

很多家长会认为,辱骂、贬低孩子,能够激起孩子的自尊心,让他变得更好。

然而事实证明,这些话除了家长单方面发泄情绪的作用,对孩子的成长百害而无一益。

有一位网友曾说:

“小时候经常被父母骂‘没用、笨’,后来一遇到困难就觉得自己不行。”

在幼小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自己心中的权威,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父母对自己的评价。

长期生活在父母的负面评价中,孩子也会开始自我否定、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没用的人”,就是“笨”,从而自我设限。

缺乏自信的孩子,不但缺少积极进取的动力,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容易被打倒。

这就告诫家长,评价孩子的话,一定要当心。

比起责骂孩子,家长多一点耐心、控制自己的情绪,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哪里做得还不够好)、应该怎么改正(进),孩子才会更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多一些鼓励和肯定,孩子会更有自信,懂得不断努力进步。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要总是限制孩子,多相信孩子,在安全和规则范围内,允许并鼓励孩子多尝试、探索,犯错也不要紧。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充分打开感官,去思考和学习,促进大脑发育和听觉、视觉、触觉等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变得耳聪目明、手脚灵活、反应快。

多给孩子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我能行”的感觉,增强自信心。

你的任务就是搞好学习

一个女孩说起这样一个故事:

上初中时,她和最要好的同学吵架,两个人冷战了很久,闷闷不乐好几天,妈妈发现了自己情绪低落,连忙追问。

得知原因之后,妈妈松了一口气:“这算什么事啊?你现阶段的任务是搞好学习,别一天到晚胡思乱想。”

这个女孩从此再也没有跟妈妈吐露过烦恼,因为在妈妈的眼里,她的所有痛苦与学习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很多大人其实根本不懂怎么和孩子聊天,与孩子谈论最多的话题,几乎全是学习:今天作业做得怎么样了;你们老师说了什么;你不要想太多,你的任务就是学习......

父母重视孩子的学习并没有错,但是把学习当成孩子生活的唯一就太片面了,有的父母甚至因为成绩阻断了亲子之间的沟通,这是最得不偿失的事情。

那么,对待学习这件事上,父母该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用孩子能够欣然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

在“好好学习”这点上,其实父母和孩子没有分歧,因为孩子本身就具有很强烈的变好意愿,只是他们在跟父母的沟通中,没有感受到被爱、被肯定、被尊重,所以孩子便用对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所以,父母越是强硬地讲道理,孩子就越是想要反抗。

我们教育孩子,肯定是想让他成为一个完整而幸福的人,而不是听话照做的提线木偶。

当我们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重塑亲子关系时,孩子才会最大程度愿意听取我们的建议。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之前一直僵持着的问题,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之间解决了。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