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那个因孩子吃了奶油蛋糕,就发飙催吐的母亲,让我看到“中国式”父母的通病

2023-06-07发布于北京

关注


今日,一条话题为#宝妈因孩子吃了同学生日蛋糕发飙#上了热搜,引发众多妈妈的讨论。

事情大概是这样子的:

六一儿童节,有位家长带了蛋糕,给孩子们分享。

其中一个宝妈因为对自己孩子的饮食要求非常严格,得知孩子吃了植物奶油蛋糕,觉得是垃圾食品,“被投毒了”,开始在群里吐槽学校的老师和家长。

从聊天记录来看,这不能算是严格,而是严苛到近乎残酷的程度。

“逼着孩子生喝30毫升橄榄油、10毫升椰子油,以及10毫升亚麻籽油”,希望孩子逼出体内的奶油。还扣孩子嗓子眼,甚至考虑催吐……

而且,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她近乎病态的控制着孩子的饮食,肯德基麻辣烫六个核桃都被其视为“毒品”,“宁可饿死”也不让孩子吃。

评论区里,好多妈妈都在同情可怜这个孩子,觉得孩子会因此被班里其他同学孤立,长大后的生活也会很难。

有网友说:再毒的反式脂肪酸,其危害也比心灵的终极污染小得多。

这种情况说的好听点是为了孩子好,其实是控制欲比较强,却又不具备与之匹配的健康理念。

这样强烈的控制欲会让孩子苦不堪言,要命的是,很多家长并没有觉得自己有控制欲,如此一来,孩子长期在控制欲强的氛围下生活,简直是一种灾难。

心理学家、哲学家弗洛姆说过:

“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被控制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在这条新闻的留言里,有网友分享到,邻居家的孩子因为吃了辣条,被妈妈逼着吃了成人两倍剂量的泻药,孩子拉到脱肛脱水被送重症,差点没抢救过来。

而孩子长大后,出现了厌食、吞咽困难的症状,人也瘦的不成样子,但孩子妈妈丝毫不觉得自己做错了,还抱怨孩子抵抗力不足。


还有位网友说,他的一个远亲哥哥,因为小时候从学校带了一个同学送的苹果,被妈妈特别凶的骂道:想中毒吗?

从此各种限制孩子的社交,不让其接近陌生人。这位哥哥长大后性格孤僻,情绪失控,会拿菜刀砍门发出怪叫。

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发表在《积极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发现:

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竟然与痛失至亲,对人们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

控制欲过强对孩子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一是自卑:在父母控制的过程中,经常伴随对孩子的贬低(你不行,所以听我的;你看别人家的孩子)、道德绑架(你这样让我没有面子)、恐吓“你不听我的以后睡马路”。

孩子内心深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是不行的”、“我给别人带来麻烦”、“我是不值得被爱的”的深层信念,影响着未来的成就、人际关系。

二是懦弱。长期沉浸在强压之下,孩子什么都不敢去做,哪怕自己的正当权益都不敢维护,就会成为总是吃亏的老实人。

三是敏感固执。因为孩子总是屈服于父母的控制之下,内心时刻都带着枷锁,对于外界的一点点压力都非常敏感,无法承受。

而且,这种敏感会让孩子特别要面子,一旦说什么做什么,哪怕大家都说是错的,也会碍于面子不肯妥协。

四是空虚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自我探索和自我身份的建立过程受阻,容易惯性地寻求外在标准来定义自己,像自动导航一样无时无刻在探测外在需求,忽略自己想要什么。

虽然很多看起来学业优秀、工作光鲜,但实际上过着别人的“二手人生”,容易陷入抑郁情绪之中,似乎丧失了自己作为个体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和快乐,没有什么让他们感到有活力和生活美好。他们经常说“这是好的、对的”但很少说“这是我喜欢的、我想要的”。

父母的控制欲从何而来?


父母成长的过程中也是不完美的,父母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也没有得到过全然被接纳、被爱的经验,自身的全能感没有得到恰当的发展。

而孩子是世界上最为弱小、需要全然依赖父母才能存活的人,养育孩子可能就会成为父母满足自己全能感的“工具”。

这样的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的延伸,工具性地使用他们,通过掌控孩子获得全能感。

我们时常看到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完成自己年轻时未能完成的梦想,看到孩子成绩好的时候父母在他人面前的炫耀,孩子成绩不好就拳打脚踢,仿佛孩子来到世界的唯一目的是成为父母满足他们自身的工具——孩子接收到的信息经常是“你必须具有某种功能,否则你就会被抛弃。”

这里的功能可能是成绩、工作、结婚、生孩子,不一而足。

父母还可能通过控制来防御自身无法承受的各种情绪,例如过度偏执地定时定量喂养而忽视孩子的饱和饿,可能在防御感受到自己是一个“不够好”的父母;

一定要为孩子安排工作,可能是防御感受自己是一个无能的父母;

不让孩子离家,可能是防御自己被抛弃的恐惧(和成年子女分离是必然经历的哀伤);

必须要求孩子“成功”,可能是防御自己生活强烈的失意……

真正爱孩子

不是控制孩子,而是成全孩子

有网友在自家小区电梯门口看到这样的一张图片:

孩子在楼下小区玩滑梯时,不幸丢失了奥特曼卡册,然后哭着回家找爸妈帮忙。


爸妈知道后,并没有责怪他,而是耐心去店里找人帮忙做了一张寻物启事的图片。


然后,再把这张图片贴在小区的电梯门口。


肉眼可见,图片中还特意强调:


“这是孩子攒了很久的卡片,是他很心爱的东西。”


单看这句话,就能感受到这对父母对孩子满满的尊重和爱。


所以, 真正的爱不是控制,而是成全。


爱孩子,不要只想把他控制在父母身边,要学会尊重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被爱。


1、放弃“不合理期望”


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会让父母变得焦虑,而焦虑是控制欲的开始。所以,与其无效焦虑,不如将心态变得“佛”一点。


当然,也不是毫无目标,或放任不管,而是顺应并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曲线,理解和接纳孩子本身,做一个孩子成长的陪伴者、支持者。



而少了压迫感,多了自主感的孩子,自然而然地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做自己喜欢喜欢的事情,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


2、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蔡康永说:

“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们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每个孩子,终其一生,都想摆脱父母的期待,成为真正的自己。


成为真正的自己,拥有选择的权力,而不是受制于父母,活在父母设定的程序中。


当孩子说想学画画而不是钢琴时,尊重他的选择;

当孩子说想报动画学院而不是985时,尊重他的选择;

当孩子说想去大城市而不想留在小地方时,尊重他的选择。



《成功、动机与目标》的作者格兰特·霍尔沃森曾说:

“孩子渴望在归属感中获得幸福,在新事物中获得成长,在自由选择中获得内在动力。”

尝试把选择权还给孩子,他的人生,让他自己作主,你将发现,孩子会更加有内驱力,他的未来会更加肆意舒展。


3、懂得“界限感”


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亚曾说: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父母的爱,是孩子心灵最好的滋养。


然而,如果父母一直爱而不离,只会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羁绊。


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将他一步步引向通往独立自主的人生道路,让他从我们的生命中分离出去。


该孩子剥的鸡蛋,我们不帮;

该孩子干的家务,我们不替;

该孩子担的责任,我们不扛。

父母懂得分离,是对孩子最好的成长。


体面退出孩子的生活,孩子才有空间独立,他才有能力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愿所有父母都能明白这个道理,放开紧绷的双手,打开焦虑的内心,给孩子一些成长空间。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