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作品找人“代作”,何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020-12-15

关注

点击上方蓝色字“王营说教育”关注公众号!

作品找人“代作”,何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王营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市面上存在可一对一定制绘画、网页设计、动画、科创小发明、大赛计划书等比赛作品的“生意”链条,覆盖青少年至大学生群体的各类重要赛事。这些自称“专业人士代工”的“卖家”活跃在淘宝网店铺、百度贴吧、闲鱼、小红书等网站。

根据报价,一般只需百元,就买到“原创定制作品”。多名“卖家”称,主要是学生家长买给孩子参赛、教师买给学生参赛、教师本人参赛评职称,更有定制科创小发明的“卖家”称,有学校与他们长期合作。在这些“卖家”口中,代做的比赛作品获奖是自身实力的验证。其中一位“卖家”更是宣称,定制作品中,去年有260多个获国奖、3000多个获省奖及6000多个获市奖。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正是为了推进这一目标的实施,一些社会机构推出了诸如科创小发明、网页设计、动画等一系列赛事。然而,看了这则报道,却令人大失所望。原来,他们评出的一些获奖作品,竟然是假的,并不是由获奖者本人创作,而是由他人“代作”,比赛产生这样的结果令人啼笑皆非。

由此,我想起老子《道德经》中的一段话:“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大体意思是讲,如果社会上不崇尚有本事的人,让其拥有高官厚䘵,百姓就不会争着抢着去当官;如果不给珍珠玛瑙等难得之货以较高的价钱,百姓就不会成为盗贼;社会上少一些刺激人欲望的东西,百姓的心就不会乱。

“代作”生意之所以如此兴隆,原因在于这些代做的作品如老子所说的那样,一旦获奖,就成为“难得之货”,可以给获奖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获奖者除了得到称赞和荣誉外,升学、评优、保研可加分或者获得现金奖励,指导老师在职称评审方面也有便利,正因为这些利益的驱使,才刺激学生、家长和教师对此趋之若鹜。虽然各类赛事对代做、抄袭行为频频亮出“红灯”,划出“红线”,但仍有人为了利益,不惜冒着被剥夺参赛和获奖资格的风险,找人代做。

作品代作是一种赤祼祼的造假行为,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

如何阻止这一现象?按照老子的说法就是对“贤”“难得之货”“可欲”说“不”。也就是说,如果中考、高考或者各种评优取消各种加分,家长、教师和学生就不会消尖脑袋去争、去抢,“代作”市场自然就会销声匿迹,这当然是解决这类问题治本之策。近年来,为了制止各类荣誉造假,许多地方的中考、高考已经取消了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特长生、各种获奖等一系列加分政策。也就是说,家长绞尽脑汁为孩子争取的这些荣誉,在将来的中考和高考录取中并不一定起作用。

当然,中高考取消各种加分,并非说中小学就无需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了落实这一教育目标,社会举办的各类以创新为主题的赛事仍然十分必要,这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激励和褒奖,也是对中小学教育的一种良好引领,但要对学生上报的作品要进行认真的甄别和把关。

对于学生上报的各类作品,评委会首先要甄别作者是否具备相应的创作能力。这就好像让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举一个200重的铁锤,如果孩子能举起来,要么这支锤是空心或塑料的,要么评价之人睁一支眼、闭一支眼,空口白牙说瞎话,得过且过。有些作品明眼人一眼就能辨别出非该年龄段孩子能力所能及,对于此类作品,评委会要慎重对待。

其次,要认真审查作品的真实可信度。《水浒传》中李逵和李鬼虽然外表长的十分相似,足以迷惑众人的眼睛,但如果让他们进行实战,一定会露出马脚。因此,大赛组委会在发布评奖结果之果之前,如果能对即将获奖的每一件作品进行一番实地考察,或者让获奖作者进行现场操作,评定其真假也并非一件难事。真的保留,假的拿下,也就不会产生如此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了。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