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义务教育阶段为何不宜举办学科类竞赛活动?

2020-12-23

关注

点击上方蓝色字“王营说教育”关注公众号!

义务教育阶段为何不宜举办学科类竞赛活动?

王营

为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北京市教委起草了《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市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市性竞赛活动将实行清单管理制度,清单每年动态调整一次。北京市教委在文件中明确,全市性竞赛活动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体现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原则上不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竞赛活动。

客观上讲,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类竞赛,有利了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现一批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有特殊天赋的人才。但长期以来,各种铺天盖地的竞赛却违背了这一初衷,以至于走了样、变了味。从全民学“奥数”到眼下的全民学“编程”,一些竞赛已蜕化为家长“烧钱”的工具和学生升学的“敲门砖”,尤其是各类竞赛产生的“剧场效应”,令家长们身心俱疲,苦不堪言,不仅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家长的精神负担,导致焦虑情绪在全社会漫延。

北京市教委出台的这一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管理办法,无论是其实施的竞赛清单管理制度,还是对竞赛组织、收费及结果运用等方面的规定,对中小学参与和组织各类竞赛而言,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减轻中小学生和家长的负担,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体现了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能有效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尤其是“原则上不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竞赛活动”的规定,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际。

据笔者所知,各地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校,通常情况下会在初三上学期安排一次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竞赛,简称“五科竞赛”,目的有二:一是通过竞赛发现尖子生,进行重点培养;二是通过竞赛,对尖子进行重点管理,防止生源外流。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学科类赛对中小学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不可否认,这类的学科竞赛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这类学科竞赛一般由县市区教研部门统一组织,竞赛结果除了选拔尖子生以外,往往还据此评价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不得不引起初中学校的高度重视。为了让学生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只能暂时中止正常教学,停下新课,带领学生进行集中复习。本来初三毕业年级时间紧、任务重,一些学校只能利于节假日补课,找回因参与竞赛而失去的时间。如此以来,不仅学校正学教学秩序被打乱,而且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其次,这类学科竞赛为一些高中学校“掐尖”招生提供了方便。众所周知,优质生源是确保高考升学率的关键,“五科竞赛”成绩公布后,各地高中学校也同时上演了一场“生源大战”。对于各初中学校竞赛成绩拔尖的学生,一些地方名校或民办高中绞尽脑汁,常常派遣教师对学生进行单线联系,从学费、奖金等方面承诺各种优惠政策,以“挖墙脚”方式集聚优质高中生源,这就无形之中破坏了区域教育生态,制造了新的教育不公平,导致一些地区通过学科竞赛留住优质生源的想法落空。

不仅“五科竞赛”会带来如此后果,原则上由教育部门允许举办的各种名目的单科竞赛,也会产生如此效应。为此,北京市教委在《办法》中明确要求:各类竞赛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区域内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管理,禁止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证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加分依据,各类活动获奖结果只能视为荣誉。也就是说,不以学科竞赛为名目的其它兴趣类竞赛可以搞,但不能带有功利性,只是作为学生具备某一特长的一项荣誉证明。

再次,这类学科竞赛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义务教育阶段是全面性、普及性的教育,教学工作要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不以培养拔尖生为目的,也不允许教师对教学内容随意拔高。然而,只要一些称得上“竞赛”的考试,往往超纲超标,试题过难、过偏,一些学生能在竞赛中脱颖而出,有时候会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或者是凭运气,有时候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真实水平。事实上,一些在这类竞赛中涌现出来的尖子生,有的进入高中后表现平平,并不出类拔萃;而一些在竞赛中不是尖子生的学生,由于初中基础打得好,进入高中后成功实现了逆袭。因此,这类拔苗助长、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学科竞赛并不靠谱,不仅有损教育公平,也不利于尖子生的成长。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