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用教材教”不等于抛开教材,别误读了“用教材教”

2021-03-24

关注

“用教材教”不等于抛开教材,别误读了“用教材教”


王营


新课程倡导教师不仅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要求教师把教材当作课程资源之一,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拓宽课程领域,实现三维目标。然而,这一理念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中,却引起了许多教师的误解,认为用“用教材教”,就是抛开教材,别起炉灶,任意发挥。

笔者曾听过许多小学和初中的课,有的教师打着“用教材教”的旗号,课堂上设计了许多与教材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和活动,课堂气氛很活跃,有小组讨论,有角色表演,有汇报展示。一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高潮迭起,但课下检测教学效果时,却令人大失所望,要求学生掌握的教材中的生字、生字、定理等,只有极少数学生掌握,要求背诵的精典篇章、段落等几乎无人背过,理科中的课后习题大部分学生不会做。这样的“用教材教”实则本末倒置,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背道而驰。

“用教材教”首先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教好教材。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是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资源。尽管各种版本的教材都有自身的缺憾,但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套教材都是围绕着课标编写的,教师只有吃透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培养结构,以及编写的意图,才能将新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个章节和每一堂课,从而让学生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好、用好教材是基础,“用教材教”是教学的较高境界。

现实的情况是,由于新课程实施以来,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体系发生较大变化,无论是从教多年的老教师,还是刚刚参加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吃不透教材、用不好教材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部分教师“教教材”尚有困难,“教材关”还没有过,何谈“用教材教”?因此,目前教研部门和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大教材培训力度,让教师尽快熟练掌握教材,教好教材。

其次,“用教材教”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材处理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年、两年所能具备的,而是教师在吃透一个学段所有教材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教教材”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一般来说,对教材的处理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增、删、改、统。无论是那种形式的教材处理,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都必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增”就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适当扩展延伸,增加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如理科教学中的变式训练、迁移训练,文科教学中的课外篇目阅读、时政材料分析等。

“删”就是去掉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如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可就重点段落进行分析,其余的可让学生自学,教师不作讲解。

“改”就是对教材进行重新改编,或者打乱教材结构,按照教学要求改变知识呈现的顺序,或者撤换教材部分内容。

“统”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和梳理,总结规律,指导方法,一般用于复习课或单元总领课。

再次,“用教材教”还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学情。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性。“用教材教”不是让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圈套往里钻,而是依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适时生成“智慧型课堂”。学生通过预习能够掌握的知识,课堂上可以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交流;学生实在难以理解的知识,老师就可以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旁征博引,详细讲解,直到学生理解掌握为止。

“用教材教”意味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不要以课堂气氛的热闹来评判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高效率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智慧,学生积极思维而又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