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我的姐姐》爆火:姐姐快跑,挣脱不属于自己的“枷锁”!

2021-04-08

关注

▲ 点击上方音频,听薰衣草姐姐讲晚安故事


文|妈小咪


长姐如母?


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且常常被人用来歌颂和推崇。


然而,极少有人去关心,“姐姐们”是否愿意“营业”,堪当“如母”大任。


这两天,电影《我的姐姐》刷屏,片中满是泪点,处处戳心。


姐姐安然在18岁之前,是家里的独生女。


大学毕业,在一家医院当护士,立志离开家乡,到北京去考研。


当理想中的未来,正在向她招手时,父母车祸意外离世,留下一个从未见过面,甚至当初根本不同意有他存在的弟弟。


所有的人,都在告诉她:“你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把你弟弟好好养大。”


大伯要求她,要么将名下的房子过户给弟弟,要么将弟弟抚养长大。


她当场拒绝之后,大伯扬言要打死她。


她想将弟弟送养,遭到了姑妈的强烈反对,指责她,没人性,要将亲弟弟卖掉。


一边是自己的人生,一边是亲情伦理,无论选择哪一条,都会痛。


放弃亲人,情感会痛;放弃理想,人生会痛。


人人都说,姐姐是一个温暖的词。


“姐姐们”的身上,却常常捆绑着弟弟的人生,心酸无奈,悲凉落莫。


“你是姐姐,就应该为弟弟而活”


从安然出生那天起,父母就想再生个儿子。


由于二胎政策还没有出台,父母要求安然“装瘸”,这样就可以拿到“生二胎”的通行证。


明明是身体健全,却要装成残疾,从小到大,安然便感受到了女孩的“不受待见”。


后来,被寄养在姑妈家,就是最好的说明。


她拼命学习,考上大学,梦想成为一名医生,本来填了临床医学,却被父母擅自改成了护理专业。


父母的意思是,女孩就应该早点出去挣钱。


一声“姐姐”,一辈子的枷锁。


安然一直不明白,弟弟不是她要养的,为什么所有人都告诉她,弟弟是她的责任。


可是,也没人能给她信服的答案,有的只是一道“你是姐姐”的绑架。


养得起要养,养不起也要养。


这是安然的“人生设定”,也是许多女孩的“人生轨迹”。


当“姐姐”撞上“弟弟”,姐姐就必须让路。


纪录片《姐姐》中,一对剖腹产的龙凤胎,明明没有大小之分,只因女孩的性别,父母便将她设定为姐姐,并告诉她:“你是姐姐,难道不应该为了弟弟......”


生而为“亲姐姐”,活得却像“外人”,或是“工具人”。


影片的开头,有个细节,特别扎心:


在父母的车上,挂着一张合照,上面只有父母和弟弟,当警察联系到安然,都有些质疑的她的身份。


身为“姐姐”,一边被“边缘化”,一边又委以重任。


而留给姐姐的只有两条路:


要么在亲情的绑架下,缺爱、隐忍、同化的活着;


要么,从小被嫌弃,既渴望爱,又害怕爱,时刻用坚硬的躯壳,将自己伤痕慢慢的心,包裹着。


那些被弟弟拖累的女孩,后来都怎么样?


影片中,安然的姑妈,也是一个姐姐,弟弟就是安然的爸爸。


看到安然在执着于“为什么父母要生儿子”的困境里时,姑妈给她讲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有一次起夜,看到母亲正在给弟弟吃东西,并催促:“你吃快点,别被你姐发现了。”


当年已经考上了西师俄语系本科,结果,弟弟也同时考上了中专。


当时,家里只供得起一个孩子上学,最后,决定供儿子念书。


后来,她和朋友一起去俄罗斯做生意,已经学习了熟练的俄语,却因为弟弟结婚生子,她不得不放弃一切,回家给弟弟带孩子。


在劝说安然接受抚养弟弟的事实时,她一直在重复一句话:


“当年要不是我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让你爸考出来,哪有你现在读大学的机会。”


姐姐的放弃,换来弟弟的美好人生,却又要让另一个姐姐,再次放弃自己,去成全弟弟。


影片结束后,每每想起姑妈这段话,总会情不自禁地设想。


假如姑妈没有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哪怕没有家里的支持,她也靠自己上了大学,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


亦或是,坚持在俄国做生意,如今的她,是不是香车豪宅,丰满人生呢?


在“姐姐们”的人生里,只有如果,没有结果。


囿于琐碎的家庭中,整天为不听话的儿女操心,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维持赖以生存的小店,如果有精力,也会帮侄女照顾侄儿,这便是可见的姐姐的结果。


就像《都挺好》中,苏明玉的妈妈为了弟弟,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嫁给了不爱的人,痛毁终生。


就像《安家》中,房似锦小时候被剥夺上学的机会,长大后省吃俭用,拿百万给弟弟买房。


“姐姐们”被捆绑的,不仅是人生,还有思想。


在日复一日的“姐姐为弟弟”的灌输中,姐姐们只能隐忍自己,成全弟弟。


因为只有这样,她们才能感受到自己被父母需要,能够卑微的得到来自父母的爱。


“我爱弟弟,但不想被安排”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是不是“姐姐”真的自私,狠心看着弟弟自生自灭呢?


在没有找到送养合适的送养家庭之前,安然一直将弟弟带在身边,给他做饭、带他上班。


在面试收养家庭时,有一家人问她,弟弟会多少唐诗,会不会乐器时,安然生气的怼人家:


你们年收入多少,有没有学区房,学历是什么。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姐弟对话:


弟弟得知姐姐特别想去北京,问姐姐,能不能等等他,几年时间就好。


姐姐说,人生太短,她的人生里,不能只有弟弟。


弟弟说,可是,我的人生里只有你。


突然有一天,弟弟主动配合送养,姐姐忍着眼泪,从未打过弟弟的她,一巴掌接一巴掌地打在弟弟的屁股上,一声声质问,你到底想干什么。


当弟弟将她推倒在地时,她哭着离开。


爱一个人,应该是一种本能。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有了血缘,就天生会爱。


而是,当一个人感受到自己在被爱时,她才会有余力去爱别人。


被强迫的爱,不是爱,是枷锁,是责任,迎来的,要么是反抗,要么是妥协,唯独没有真爱。


姐姐对弟弟,亦是如此。


当安然将房子卖了,把属于弟弟的那份交给收养人时,对方要求她签一份永不相见的协议。


那一刻,姐姐手中执笔,脑海里却全是与弟弟相处的画面。


最终,她放下笔,也放弃送养。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在人的需求中,最高级、最重要的,便是归属与爱,父母对孩子的悉心照顾、对孩子充满情感的拥抱等,都会让孩子体验和感受到爱。


反之,如果孩子被家庭排斥、边缘化,她便会心理淡漠,自卑孤僻,甚至仇视他人。


安然便是如此,她不是不爱弟弟,而是内心本就空泛的她,爱自己都已经拼尽全力,根本没有多余的爱再供养弟弟。


幸运的是,弟弟对她的依赖、刁难,甚至是忍着内心的恐惧,主动答应送养,让安然感受到了爱。


因此,她有勇气主动去选择,而不是挣扎。


正如弟弟,一直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所以,他能够迅速捕捉到姐姐的需要,并果断做出他能做的事。


姐姐爱弟弟,从来都是本能。但是,这个“本能”需要父母健康的爱去支撑。


姐姐得到爱,自然会懂得如何爱弟弟。


心中有爱的人,自然不介意将自己的爱分出来。


从来不需要任何绑架。



电影结束后,评论呈现两极分化。


有的人,被姐弟两的亲情感动得一塌糊涂。


有的人,却是意难平,说好的“新时代女性”,到最后,还是要进入“姐姐养弟弟”的套子里。


实际上,养与不养,从来不是一道选择题。


就像姑妈所说,套娃并不是一定要装在一个套子里。


而是“姐姐们”是否适合做出这个选择与承担。


爱自己和爱别人,从来都没有竞争关系。


之所以“选择”,是因为内心没有爱的养分。


所以,才会渴望爱、吝啬爱。


从强烈拒绝被父母设定的人生,到自己选择愿意走下的路,才是“新时代女性”的核心。


既不会在放弃亲情时,被长久的自责裹胁。


也不会因放弃理想,而后悔不已,遗憾终身。


“姐姐们”精彩,是找到活在当下的力量与勇气。


“姐姐们”的人生,由她自己定义。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