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谈谈教师习惯性的工作方式

2021-04-19

关注

谈谈教师习惯性的工作方式

王营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教师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被动工作到主动寻求自身专业发展,从满足现状到追求教学工作的创新,这些可喜的变化无疑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习惯性的工作方式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这些习惯性的工作方式主要表现为:

“搬运工式的备课、上课”。表现为教师对教参、教案、教材绝对服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备课时,教师只需参考优秀教师的教案设计,将教参和教材内容抄写一遍,课堂上照本宣科,将提前写好教案复述一遍,即为完成教学任务。从教参、教材到备课本,再到课堂,教师只是把课本内容搬了搬家,挪了挪地方,故有人将这种工作方式称之为“搬运工式的教学”(田慧生语)。这种工作方式教师省事,学校领导检查起来方便,有些教师的备课本写得整整齐齐,内容也很丰富,往往会博得学校领导的好感,其实里面一点也没有教师个人的思考和设计,看起来好像备课和上课都是做给领导看的。

“捆绑式的教学” (田慧生语)。这种工作方式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从思想到行为严格控制,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活动进行有力的束缚,教师像是如来佛,学生像是孙悟空,永远也跳不出教师的手心。比如,有些教师准备在课堂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备课时教师就要提前设计好这个问题的基本框架及提问步骤,并准备好唯一的标准答案,课堂上教师则依据预先设计好的圈套,将学生的思维迅速引导到教师的思路上来,并迅速找到标准答案,教师根本不去注意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课堂教学看上去很完美,也很热闹,有提问,有争论,有总结,但学生的思维却被牢牢束缚在教师制定的标准答案上,这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为什么比西方学生独立性、创造性差的主要原因。最典型的例子是一名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雪融化后是什么?”一名学生回答说“是春天”,老师说“不对”;另一名同学回答说“是水”,老师肯定了他的答案,因为备课本上写得就是这一标准答案。

“封闭式的教研”。校本教研是教师相互交流、思维互动、提高教学专业水平的主要途径。有人说“教研组是教师成长的第一进修学校”,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受传统“文人相轻”思想的影响,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却不尽如人意,有的老师在相互听课时故意降低水准,唯恐别人学到自己的真本事;有的教师在参加教研活动时要么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要么高唱赞歌,故意将自己的观点隐藏起来;还有的教师在平时出题、命题时胡乱凑合,将高水平的训练题留给自己的学生做。这些现象除了影响教师之间正常的人际关系外,还大大降低学校的凝聚力,影响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功利性的科研”。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为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和科研却不是为了这个目的,学校搞科研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教师搞科研是为了发论文,得奖励,评职称。教育科研一旦脱离了教师活生生教学实际,和“功利”挂上钩,就必然变得浮躁,变得流于形式。许多教师为科研而科研,他们的选题既不符合自己的特长,也无宜于自身改进教学,只是为了迎合学校领导或者某些专家的意愿,平时并没有扎扎实实搞,所谓的成果就只能靠东拼西凑,没有什么推广和实用价值。事实上,教师的本质和主要任务是教学,教育科研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科研课题来自于教学实践,并且直接为教学实践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有课题,人人搞科研”这种提法有问题,因为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而不是研究者。

以上四种教师习惯性的工作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虽然有所改观,但在某些学校、某些教师身上还程度不同地存在。改变这些习惯性的工作方式,一是要倡导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学校文化,引导教师认真领会新课改理念,以研究者的态度认真研究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和教育科研,做一个既业务扎实,又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研究型教师。二是要以求真务的态度抓好教学管理和教师管理。学校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的制订要有利于教师钻研教学,有利于教师团结协作,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通过管理,为教师创造一个既宽松自由,又不断进取学习和工作环境。三是建立学校学习型组织和团队,明确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发挥团队的力量,激励教师通过创新改善思维模式,不断超越自我,提升教育智慧。(本文为听田慧生报告后的心得体会)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