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腌萝卜”与素质教育

2021-05-14

关注

“腌萝卜”与素质教育

王营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佐书,对素质教育曾提出过自己的见解:“我主张,对学生进行‘腌萝卜’式的教育,而不是‘刷色’教育。在表面上‘刷’了一层‘三德’、‘三观’、‘三个主义’,这是走过场的教育,教育的内容没有渗透到学生的心里。”

什么是“腌萝卜”式的教育?王佐书认为,所谓“腌萝卜”式的教育,是指教育的内容真正能渗入学生的头脑,使之真正理解教育内容的深刻含义,理解问题的本质并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融入思想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腌萝卜”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深刻理解内容本质的基础上,在入脑、入心的基础上,落实到行动之中。“腌萝卜”教育不做表面文章,不图形式,润物无声,使教育能表里如一,像腌萝卜一样,里外全是咸的。

教育如同“腌萝卜”,多么形象的比喻!被“腌”制后的萝卜,实际上已经不是原来的萝卜,味道变咸,形状发生改变,食之能大大刺激食欲,这一过程强调一个“变”字,而教育就是促进人的思想品质、知识结构和能力发生变化的过程。像“腌萝卜”一样,教育内容一旦“腌”入学生的脑中和心中,使之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并在持久的行动中表现出较高思想素质、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也就变成了现实。

在腌制萝卜的过程中,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腌制方法,腌出的萝卜味道大不一样。同样,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有很大差别。平时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在一定区域内,哪个学校培养的学生,从其言行表现中,能够一眼辨认出来。表现好的,众人自然对其所在的学校表扬一番;表现差的,其所在的学校也跟着蒙羞。

学校要“腌”制出高素质的学生,必然要采取科学的腌制方法,才能使教育内容真正进入学生的大脑,进而通过反复的训练,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然而,这一点却不易做到,尤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像王佐书所说的那样,几乎都是“刷色”教育,用几句空洞的口号“刷”在学生身上,其实学生对口号的内容根本不理解,更谈不上如何去践行了。有的学校德育目标提得很高,校训口号很响亮,制度也制定得很完备,但问一问学生,根本不理解校训和相关的制度是什么意思。

“腌萝卜”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加多少盐要根据萝卜的多少和品种,加少了不行,腌出的萝卜没有味道;加多了也不行,萝卜太咸不能吃,也容易变质。另外,除了加盐外,最好再加一点酱油、糖之类的其他调料,腌出的萝卜才更有味道。同样,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也要根据受教育者特点,制定一套完整的程序和方法。我认为,在学校教育中,要经历一个从规则,到习惯,再到素质,最后形成文化的过程,才能像“腌萝卜”那样,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规则就是规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这是第一步。但是,有了规则,学生对规则内容却不理解,也没有认真去执行,这样的规则就变成了挂在墙上、写在纸上的一纸空文。只有加强过程管理,认真执行规则,不断强化学生对良好言行的认同感,才能使规则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规则一旦上升到习惯的层面,变成了学生自觉的行动,并能影响学生的一生,习惯也就沉淀为素质了。

真正对学生起作用的,是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校园文化。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深入人的骨髓,影响人的精神,自觉规范人的言行。像我们国家传统的儒家文化,虽然它发端于两千多年以前,但是至今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国人的思维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可以说,上至达官贵人,下到村夫野老,无不受到这一文化传统的“腌制”,从而使我们在处理各种事务上,表现出我们独有的民族品格。一所学校如能在长期的办学积累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其对学生的“腌制”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