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英语并非成才的决定性因素

2021-05-24

关注

英语并非成才的决定性因素

王营


当下,英语是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其在中小学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几乎与语文、数学平分秋色,高考中,英语与语文、数学分值相等。不仅如此,英语还是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有的地方招考公务员、晋升职称之类的考试也要加试英语。更有甚者,有的地方从幼儿园开始就增设英语,且美其名曰“英语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难怪有人慨叹:“中国人这是怎么啦?竟然学英语达到如此疯狂的地步!”

对英语如此重视,不能不使人产生这样的疑问:“难道不学英语就成不了才?”

前不久,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在2009年第五期新民教育论坛上讲到这样一个例子:“去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日本学者叫益川敏英,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人,英语说不好,从来没有出过国,是所谓的‘土包子学者’。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和京都大学的朋友小林一起研究夸克,两个人个性正好互补,形成两人团队;他每天晚上脑子里面都在想主意,第二天告诉小林,两个人一起做实验,最后他们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这时候大家才发现,益川敏英竟然对英语一窍不通。他说他从小学开始,文科成绩就不好,上大学的时候,他的英语也一直不好。”朱院士进一步说:“在我国,谁能容忍像益川敏英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在中国很难升迁,没法当教授,没法当干部。”的确如此,像益川敏英这样的人,在我国恐怕连大学校门也进不了,更不用说获得诺贝尔奖了。

学生学英语的用途,无非是为了将来在进行国际间科技文化交流时能读懂英文资料,能与说英语的外国人交流,因为英语几乎是当今世界的通用语。尽管如此,我以为也没有必要把它强调到与国语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毕竟将来还有大多数人出不了国,也没有和外国人交流的机会,许多人都将成为普通劳动者,种田的农民与进行体力劳动的工人学了英语能有多大用处?只要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我们仍然认为他们是人才。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孟子下与宋国大夫戴不胜的这一样一番对话: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大意是:孟子告诉戴不胜说:“你想要你的君王向善吧?我明白地告诉你。假如有个楚国大夫在这里,想要他的孩子学齐国话,那么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教他。”孟子说:“假如一个齐国人教他,很多楚国人喧扰他,那么,即使每天拿鞭子抽打着逼他学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学会的。假如把他带到齐国都城的街市上住上几年,那么即使天天拿鞭子抽打着要求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语言学习是一种技能训练,不仅需要一定的词汇量积累,更需要具体的语言环境。过去我们经常嘲笑“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就是因为学生在校学习时虽然积累了大量的英语单词,但由于缺乏应用语言的具体环境,结果毕业一段时间后,那些用于应考的大量单词,竟然忘得一干二净,如果真的需要出国交流,大多数人还要重新学起。出国后,起初两、三个月照样听不懂、不会说,半年过后,会渐渐适应,当初学过的单词大多也能回忆起来,且大部分能听懂、敢说了,因为身处那样的语言环境,周围人都说英语,日久天长,耳濡目染,即使你先前一点英语基础没有,也能慢慢学会。这样看来,中小学所学英语,如果将来没有用武之地,几乎就等于白学了,白白挤占了其它学科的学习时间,浪费这么多精力学英语,并不划算。

其实,在很多领域,不学英语照样也能成才。比如学书法,就根本不需要学英语。因为英语与书法根本没有任何相通之处,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汉字独有的书写艺术,不需要也不可能从西方国家借鉴什么,如果真需要交流借鉴的话,倒是外国人应该学习我们的汉语,且要下一番苦功夫练习汉字,才有可能入书法之门。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我听说许多大学招收书法专业的研究生,英语也是必考科目,英语达不到一定水平,照样不能录取,这实际上把许多在书法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人拒在了门外。我国古代如群星般闪烁般的众多书法名家,如钟(钟繇)张(张之)羲(王羲之)献(王献之)、顔(顔真卿)柳(柳公权)欧(欧阳询)赵(赵孟頫)之类,他们谁也没有学习英语,但他们却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朽作品,难道他们不是人才?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