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泪目!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信:妈妈,稻子熟了,我来看你了

2021-05-25

关注
缅怀!国之脊梁

袁隆平:“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第六至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图源:央视新闻)


“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2010年适逢袁隆平院士80华诞,一场为他举办的“为了大地的丰收”专场文艺晚会上,袁院士写给母亲的信《妈妈,稻子熟了》感动了在场所有观众,字里行间,说不尽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



这是1981年,袁隆平为第二届国际杂交水稻育种培训班遴选讲课用的杂交水稻标本。(图源:新华社)


今天是送别袁隆平院士的日子

让我们一起重温袁隆平院士写给妈妈的信

《妈妈,稻子熟了》

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一路走好~



亲爱的妈妈:


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本来想一个人静静地陪您说会话,安江的乡亲们实在是太热情了,天这么热,他们还一直陪着,谢谢他们了。


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袁隆平院士的父母(图源:中国青年报)


还记得吗?1957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


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安江是我的一切,我却忘了,对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


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


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


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


这么多年,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实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1964年7月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水稻

(图源:中国青年报)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


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着和鼓励,我怎么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


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图源:新华社)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


隔着21年的时光,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毕剥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味道。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妈妈,稻子熟了,我想您了!




(图源:人民日报)


一个伟大的母亲,在一个伟人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而这种子多年以后,填满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饭碗。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袁母华静,她出生在扬州一个富商家庭,从小被父亲送到英国的教会学校读书,接受西方礼仪、文化艺术教育,讲得一口娴熟流利的英语。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小学任英语教师。

恰巧就在这期间,她与时任校长袁兴烈结缘,也就是后来袁隆平的父亲。经过长时间相处,两人坠入爱河并很快结婚,婚后育有五子,其中的二儿子正是乳名二毛的袁隆平。

母亲怀抱1岁的袁隆平,哥哥隆津坐在旁边 (图源:中国青年报)

虽然袁隆平的爷爷是晚清举人,父亲毕业于东南大学,但他受影响最深的还是母亲。

袁隆平回忆说:“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是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我们家自祖辈起,就有重视教育的好传统,我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是幸运的。”

当时社会处于急剧动荡阶段,全家人离开北平,辗转湖北、湖南等地。夫妻俩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不管来到哪个地方,他们都要把孩子送去学校读书。

华静对每个孩子都非常温柔,她自己的英文来自教会老师教授的牛津英语,口音纯正。这些她自然也教给了自己的孩子,袁隆平从开始启蒙,就是母亲给他念英文故事,说英文对白开始。

(图源:CCTV13)


这让袁隆平在那个时代,也拥有了极其开阔的视野。


虽然袁隆平没有出国留过学,却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也是因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开始读英语给他听,并让他跟着读,这为袁隆平的英语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无论参加学术讨论会,还是合作研究,他都能纯熟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并用英语进行技术指导和宣读论文。


2012年1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右)为袁隆平(左)颁发2011年“马哈蒂尔科学奖”,表彰他在热带农业发展领域的贡献。

(图源:新华社)

回看袁老先生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父亲的格局和母亲的智慧,早已浸入先生的骨血里。


好的家庭教育能让孩子受益终生,尤其是母亲的品质、思想、格局,以及对教育的重视投入,对人的一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许不是每个妈妈都能培养出像袁隆平院士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但如果我们的孩子长大之后也觉得“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是幸运的”,那这样的教育也是非常成功的。


希望当看到这篇文章的家长们,也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新的启发,我们究竟应该要怎么培育教育孩子?更注意培育孩子哪些方面特质?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学校等等。


而笔者相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一定将是越来越国际化的。至少在袁爷爷这一辈的,他就已经变成国际化的人才了。我们再往下一代看的话,更加需要的是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因此在教育上,家长也可以更多考虑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的教育,让孩子在国际化的视野下得到多元化的发展。




国际学校升学、择校、测评
同步提升一站式规划
扫描添加小助手,即可咨询哦~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