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素质教育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021-05-26

关注

素质教育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王营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然而在现实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轻理轻文的现象依然存在,由此导致学生人格不健全,进而失去了民族精神之魂。

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1982年在美国的一个大学访问时,有几个华人教授对他说,内地教育有一个缺陷,内地留学生ABC很好,XYZ很好,也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也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一点也不知道《史记》、《四书》、《资治通鉴》。请问,这种学生毕业出来后,能为中国服务吗?能为中华民族服务吗?

这段话说得非常形象,问得也非常精彩。“ABC”很好,是说英语学得很好;“XYZ”很好,是说数学等专业知识很好;“懂美元英镑”,是说这些学生有经济头脑;“不太了解长城、黄河”,是说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地理,“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一点也知道《史记》、《四书》、《资治通鉴》”,是说他们一点也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一个失去了民族文化之根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服务的,充其量只能算一架有科学知识的机器,为别人所操纵。

这绝对不是杞人忧天,是由事实为证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国家派出的留学生,只有30%左右的学成回国,近70%留在了国外,有的已在国外定居,成了名正言顺的外国人。难怪有人嘲笑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在为国外培养人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如物质待遇、科研条件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恐怕是这些人缺乏最起码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这些人与蔡元培、陶行知、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教育家和科学家相比,显得多么的可悲而又可怜。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都曾接受过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都读过《论语》,背过《四书五经》,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成年后他们都曾到国外留学。然而,当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和条件,回国参加建设。

钱学森当年回国的时候,可谓困难重重,但他冲破了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些人虽然穿的洋装,心里却装的是国家民族,想的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是青少年时期饱读的文化经典,滋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可见,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人文素质是多么的重要和迫切。

曾经,美国杂志记者劳特斯问李嘉诚先生:你能成为华人首富,是因为什么。勤劳?是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更会沟通。李嘉诚就用两个字回答:气概。气概是什么?气概是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高度,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为什么关羽、张飞、诸葛亮会跟刘备打天下,是因为刘备有匡扶大汉的气概。劳特斯再问李嘉诚:你这种气概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李嘉诚先生感叹:儿童时期学的《三字经》、《千家诗》、《诗经》、《老子》、《庄子》等,这些知识弥足珍贵,它令我终身受益!

有人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传统的传承”,这句话非常准确概括了中小学生学习经典的作用。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更要通过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爱国情怀,这是做为一个现代中国人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事实上,经典就是营养,它可以使学生强身健体,增强精神的免疫力。当下,中小学仍把历史、地理等学科当做副科,英语在高考中仍占据重要的分量,长期这样下去,我不知道学生还有多少时间去阅读经典?不知道他们的人文精神从何而来?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