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We are what we eat",果真如此吗? 关于食物的儿童哲学,

2021-05-28

关注

围绕食物,过去两周和孩子们做了一些有意思的探讨:


主题定为“We are what we eat”(翻译成中文“我们的饮食,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性格的人”或“我们吃的食物决定了我们是谁”),很classical的一句话,也是很多国际化学校探究饮食时很喜欢用的一个表述,但放在儿童哲学课堂里,就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课堂开始,围绕吃,我们开始了探讨:


“今天讨论吃,大家都来说说你们最喜欢吃的东西都有哪些?”


“薯条”、“冰激凌”、“寿司”、“肉”......


“老师,我最喜欢吃胡萝卜”......


“那对于你们来说,吃是一种爱好呢还是更多是一种需求呢?”


“老师,什么是需求啊?”


“需求就是你需要吃呗,爱好就是你热爱吃呗。”有同学抢答。


“嗯,大概就是这样。”我一边笑一边对大家的回复予以肯定。


“是爱好”,“是需求”,“既是爱好,也是需求”......


“很好,孩子们,对于有钱人来说,吃更多是一种爱好或享受,比如有的人吃昂贵的顶级鹅肝、黑松露等;而对于穷人或贫穷的国家来说,比如非洲的很多国家,吃更多则是一种需求,这样大家能理解吗?”


“因为他们不吃就会饿死对吗?”


“是的,所以吃对于贫穷的人或国家而言,是一种填饱肚子,可以生存下去的需要。”


孩子们似是而非地点了点头。


我接着给出了下面一张图,先一起对比东西饮食文化异同,然后思考:“为什么西方人喜欢用刀叉,而中国人更喜欢用筷子?”


一位四年级的小男孩很快给出了答案:“因为西方人多吃牛排,涉及到切,刀叉更合适。中国人吃米饭、夹菜,所以筷子更合适。” 

我继续问,“嗯,不错。那你们觉得中国的筷子和日本、韩国的筷子有什么不一样呢?”

“日本的筷子是不锈钢的。”


“日本的筷子好像更细。”


“韩国的筷子是不是更长呢?”

......


孩子们七嘴八舌。


“哈哈,都是很好的思考,那我们试着再回到这两个国家的饮食习惯看看?比如日本人喜欢吃什么?韩国人又喜欢吃什么?”


“日本人喜欢吃寿司、鱼,韩国人喜欢吃泡菜!”


“对的。日本人喜欢吃鱼,所以其实日本人的筷子是最细最尖的呢,因为方便挑鱼刺,挾鱼肉。而韩国人喜欢吃泡菜,但我们知道泡菜是腌制的食物,用金属的筷子方便验毒喔。”


“老师,我知道,中国有好多古装片里就有用银针验毒的做法。”


“嗯,是的,很棒!”


你看,食物器具,譬如刀叉,筷子后面其实隐藏着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而食物本身其实也可以做类似哲学的探讨:


此处我借用了法国哲学家卢梭的一个观点,他在《新爱洛伊丝》里写道:“我认为,从食物喜好里总能找到人的某些性格。意大利人吃很多的蔬菜,他们有点娘娘腔,而你们这些英国人,吃那么多的肉,你们的强硬性格里有某种僵硬的东西,某种属于野蛮人的东西。瑞士人天生冷静、平和且单纯,但也暴力和易怒,他们喜欢蔬菜,也喜欢肉类、乳品和葡萄酒。法国人灵活多变,各种食物都来者不拒,他们什么性格都有。” 


卢梭甚至得出肉类=力量=残酷,蔬菜=软弱=温和这样的等式,你同意吗?

“同意,我就不喜欢吃肉,因为我觉得那样很残忍。我还知道有些人连鸡蛋都不吃呢。”


“不同意,老师,我就是喜欢吃肉的人,但我觉得我挺温柔的。”

......


“嗯,那你们觉得我们吃的食物能决定我们的性格吗?比如中国的八大菜系,中国的饮食文化等,湖南、四川、重庆人喜欢吃辣,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泼辣,干脆”这样的词;内蒙古人喜欢大口吃肉,‘粗旷’这样的形容词感觉更贴切;上海人喜欢吃甜,还热衷于精致的小摆盘,属于典型的‘小资’情调等。这些是不是都能反映出每个地域的人不同的性格呢?”


孩子们若有所思,每个人的小脸蛋上写满了不确定,但在我看来,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开始思考,开始有所质疑,有这颗种子,就可以了。其他的,慢慢来。


最后,联系湖南这个特定地域下的饮食,我放了一段关于文和友臭豆腐的视频:


看完视频,顺势分享了一下文和友集团董事长文宾说的这样一句话:“臭豆腐就是一款哲学小吃。”香中有臭,臭中有香,所谓香和臭,其中的妙趣转换,还真有千回百转之感觉不是?


这次小朋友们的任务,就是要回家和爸爸妈妈继续探讨还有哪些小吃也可以称之为哲学小吃,如果你有想到,欢迎在文末留言分享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