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由两节高中语文课看有效教学

2021-06-02

关注

由两节高中语文课看有效教学

王营

前段时间,我们去上海一所中学实地学习考察,听了两节高中语文课。一节是高二语文讲读课《劝学》,一节是高一语文阅读课《漫谈宽容精神》。通过两节课的对比,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语文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有效或者高效,必须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讲《劝学》的这位老师看上去很年轻,素质并不低,但他采用是传统的一问一答式的讲读方法,整堂课既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凸显教学重点、难点的亮点设计,课上得四平八稳,没有波澜起伏,很有点学究气。结果,这节课由于在讲和问上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不但没有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而且整堂课气氛沉闷,其效果自然不佳,更无须谈高效了。

另一节课则不然,这是一节时文阅读课,讲课的也是一位青年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富有启发性,与学生有较强的亲和力。教师首先用很短的时间,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找出了文章采用的论证方法。

按照常规,这节课到此似乎已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离下课几乎还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教师因势利导,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问题:“请同学们以不宽容的态度重读文章,找一找这篇文章哪些地方论证不够严密?”这一问题立刻激起了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深度阅读,有的同学说文章个别地方语言表述不够严密,有的同学说有的例子不能证明论点,还有的同学说所用论据缺乏代表性,学生的这些回答切中要害,令所有听课的老师也十分惊讶。教师对此一一进行了肯定,并进一步要求学生修改文中不严密的论证语言,寻找新论据替换文中不能证明论点的事例。不仅如此,教师最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对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讲宽容,你对本文的论点有什么疑问?”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节课的巧妙之处在于通过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不但落实了文章要学习的知识点,而且培养了学生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的怀疑精神以及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这些都是创新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这样的教学自然是高效的,也是有效的。

相反,第一节课却没有做到这一点,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解提问,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和读书的时间。如果教师重视一下课堂问题设计,围绕学习目标和重点,提出一个统领整篇课文而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质疑,反复诵读文本,教师只在关键处做好点拔、引导、归纳,不但能打破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而且能使学生当堂领会、背涌课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自然落到了实处。

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往往片面地认为,高中课堂教学任务重、容量大,必须以教师讲授为主,如果先学后教,放手让学生自学,可能会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难以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但是,他们是否想过,教师讲授的知识是否对学生都有用,学生是否都能够掌握?如果教师讲授的知识不能落实到学生身上,转化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教师讲得多么深刻,多么全面,也是一句空话。

其实,对于高中学生而言,由于小学、初中、高中的知识积累,他们更应该具备自学的基础和能力,教师应当充分相信学生,并通过自己科学的教学设计,坚持不讲那些学生自学能够掌握的知识,重点讲授那些学生在自学过程难以弄懂的难点以及规律性、策略性知识,这样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加大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