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犯罪可以不捕,“一时失足”不一定能酿成“千古恨”

2021-07-13

关注


犯罪可以不捕,“一时失足”不一定能酿成“千古恨”

王营


前不久,武汉洪山区人民检察院“秦雨工作室”负责人秦雨收到了阿典的来信。3年前,阿典因盗窃室友的笔记本而差点沦为“阶下囚”。如今,他是一名致力于失足学生法律援助工作的律师。

读完这则消息,我想到了2007年4月16日发生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重大校园枪杀案,32人遇难,凶手赵承熙自杀身亡。在停课的一周里,学校举办了多场悼念活动。令人意外的是,凶手赵承熙和32名遇难者一起被列为悼念对象。在20日中午举行的遇难者悼念仪式上,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33块半圆的石灰岩悼念碑被安放在校园中心广场的草坪上。其中一块碑上写着“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旁边放着鲜花和蜡烛。在他们看来,凶手本身也是受害者,因为他心理有疾病,可惜没有及时得到社会、家庭的关心和救治,才导致悲剧的发生。所以,在悼念活动中,校方也把他当作一个“人”来看待。

阿典犯罪不捕和赵承熙被列为悼念对象,两件事都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所不同的是前者尊重在先,后者尊重在后。把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看,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犯错误或犯罪的人,如果发现及时,采取适当的方式感化他、救治他,就可能使他痛改前非,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否则,如赵承熙一样,将会酿成令人痛心的悲剧。

这种可能性是有的。报道称,阿典重获新生,得益于洪山检察院建立的大学生犯罪不捕、不诉风险评估机制,即根据犯罪性质、情节、悔过表现等因素综合评估,决定是否作不予批准逮捕、酌定不起诉处理。五年来,“秦雨工作室”共依法决定不批捕68人,不起诉26人,建立帮教小组94个。重返校园的学生中5人考上研究生,12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些数据说明,教育转化一个人有时比惩罚一个人更重要,也更利于社会的安定。

事实上,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也是经常困扰我们的一个重要话题。虽然学生犯错误不等于犯罪,但如果教师教育方式不当,也可能把学生引向犯罪的深渊。

有的学生受武侠小说影响,重江湖义气,喜欢打架斗殴,其行为常常令家长和老师头痛;有的学生沾染了不良习气,抽烟喝酒,为进网吧偶尔偷窃或抢劫同学钱财,甚至出现一些越轨行为;还有的同学因家庭或其他原因,导致心理发育不正常,常有一些偏激言行等等。对于这些学生,教师绝不能一棍子打死,更不能动辄以“开除”作为惩戒的手段,将他们准向社会。

能够包容学生的缺点错误,并且创造最佳教育时机,让学生记取教训,改正错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是教师的教育智慧。许多问题学生在一般老师手里,可能成为真正的“问题生”,而在优秀教师那里,却可以被转化成“优秀生”,其中不乏教育的技巧,但如何对待这类学生身上所谓的“问题”,却往往是转化这类学生的关键所在。有些优秀老师采取既往不咎的态度,让这些学生从零做起,采取加法,每取得一项新的成绩则给予充分的鼓励,强化好行为出现的频率,淡化学生的不良行为,所谓的“问题”就不再成为问题;还有的老师把这类学生的“问题”当做教育的资源,因势利导,采取减法,防患于未然,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既往不咎并非要求教师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管不问,坐视学生滑向错误的深渊,只是要求教师在转化这些学生时,不要老是抓住学生的小辫子不放,将学生一棍子打死,而是要讲究一点教育的技巧,尤其是针对那些通过教师的引导已经改进错误的学生,我们更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爱,使其发自内心地痛改前非,真正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