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面对各类“进校园”活动,校长要学会融合与取舍

2022-01-16

关注


       2021年12月30日,北京市教委等九部门制定的《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正式公布。《若干措施》提出,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保障中小学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办学的内在动力,充分激发校长、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推出学校可自主安排教学计划、全面推行竞聘上岗制度、每三年核定一次区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等多项举措。同时,还要大力精简各类“进校园”专题教育活动,列出清单,统筹部署开展,严格规范管理,有效排除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干扰。

近年来,各类“进校园”活动多如牛毛,“法治进校园”“消费维权进校园”“生态文明进校园”“消防安全进校园”“防震减灾进校园”“廉政文化进校园”“民俗文化进校园”……名目繁多的“进校园”专题教育活动,不仅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还加重了师生的负担。

客观来讲,有些“进校园”活动确实对师生有益无害。因此,北京市教委明确提出,大力精简各类“进校园”专题教育活动,列出清单,统一部署。面对“进校园”活动,校长还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会“拒”,即对照清单,合理取舍。对于铺天盖地、接踵而来的“进校园”项目,校长要把好关。有些“进校园”项目可以充实校园德育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此类进校园活动,校长要认真抓好落实。对于只求形式、不求内容且不在清单之列的活动,校长要学会拒绝。实在拒绝不了,要及时向教育部门反映,陈以利弊,由上级部门协调解决。

二是学会“合”,即用其优势,科学整合。清单上所列的“进校园”活动,若与教材内容重叠,校长可组织相关人员认真研究,将其作为课程资源,整合到学科教学中。比如“传统文化进校园”项目,既可以融合到语文学科,也可以融合到地理、历史、思想政治等学科,还可以融合到艺术学科。再如“生态文明进校园”“消防安全进校园”“科技进校园”等项目,可以融合到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由各学科教师分别落实。这样一来,学校不用单独增加课时,教师也不用单独备课,既减轻了师生的负担,又丰富了学科教学资源。

三是学会“改”,即抓住机遇,打造特色。有些“进校园”项目,校长没有理由拒绝,也难以与学科教学整合。对于此类项目,可以充分挖掘促进学生成长的有利因素,将其改造成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比如“人工智能进校园”,虽然很多学校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但它符合未来学校发展的趋势,学生也有浓厚的兴趣,学校可以将其打造成综合实践课程,通过小课题研究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此举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如果长期坚持,还有助于形成学校特色。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