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为高考状元正名!

2022-07-04

关注

01
每年的高考季,高考状元的待遇总是冰火两重天。
捧状元的人,把状元捧到天上,各地都把自己的大小状元拿出来拼命宣传,又是发通报又是给奖金。
踩状元的人,把状元踩到地下,拿高考状元在事业上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来说事。
这不,又看到了一篇文章,专门唱衰高考状元。
当然,只要是说状元没出息,就会引用那份的《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
据说,在考察了1977~1998年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后,得出结论说高考状元大学期间学习能力突出,考研深造和出国留学成为毕业的首选,但是他们的职业发展并不理想,职业成就远远低于社会期望,“考场状元”并没有成为“职场状元”。
恢复高考30多年来,高考状元当中并没有出现过全国闻名的优秀企业家,也没有出现过两院院士,印证了个传说——他们考场得意、职场失意。
02
说实话,要是没有网络,没有搜索引擎,对上面的说法我也信了。
毕竟,手里没有确凿的证据进行反驳。
但在网络时代,什么都是公开透明的,想查什么,就能查到。
在网上搜索了一番之后,我发现“状元不行”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先说高考状元中没有全国闻名的企业家,我用“高考状元+富豪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成为富豪的高考状元不止一个。
比如被称为“中国巴菲特”的张磊,就是1990年河南省文科状元。
再说高考状元中的两院院士,我发现至少有5位,分别是1955年的高考状元雷啸霖,1957年的高考状元陈建生,1958年的高考状元杜善义,1963年的高考状元李安民,1965年的高考状元吴硕贤。
考虑到当时高考应该是全国一张卷,理科状元全国只有一个,所以自建国后到取消高考那几年,高考状元当选两院院士的比例高得惊人!
03
当然,人家引用的数据是“1977~1998”年的高考状元,里面没有两院院士。
是人才一代不如一代,还是别有原因?
其实我们算一下账就明白了。
《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是2007年发布的,那一年,新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龄60岁,年龄最小的44岁,新增选的中科院院士平均53.7岁,年龄最小的41岁,是1991年院士增选工作制度化以来最年轻的一次。
平均五六十岁才能当选院士,恢复高考后的状元们,恐怕大多数都还资历尚浅。
实际上,后来的高考状元中近年也有当选院士的,比如火箭军首位女将军李贤玉,作为1982年黑龙江省理科状元的她,于2019年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年54岁。
2007年搞那份调查的时候,她才32岁,怎么可能当两院院士!
其他的状元们,也是一样的道理。
很显然,特意挑出来说“1977~1998年的高考状元里面没有两院院士”,有点不太厚道。
04
另外,有一个问题必须要强调。
就是全国状元或省状元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再考一次,状元极有可能易主。
但产生状元的群体,基本不会变化,考上清北的那些人,如果重新考一次,大多数人还能考上。
这些人当中,会产生高考状元。
没有当成省状元的人,也是市状元、县状元、乡状元,总之,都是学生当中的佼佼者。
所以,状元应该是一个群体。
如果算上这些“小状元”,那么各界的优秀人士比比皆是,像我们都知道的雷军、李彦宏、刘强东等商界精英,相信在两院院士当中,这样的状元更多。
事实上,《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的编制者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早就声明过,称“数据和结论被部分读者和学者‘过度’解读和错误引用,并成为了某些过度批评高考状元和高考制度言论的所谓依据,这是极其不妥当的言行和不负责任的表现。”
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的调查中,已经明确得出的结论,状元职业成就平均水平明显高于非状元群体,经济收入和职业地位较高,大多在一线城市和海外从事“高薪职业”,“频现行业顶尖人才”。
05
由于高考状元被一些学校用来炒作,做招生宣传的幌子,所以有关部门禁止炒作高考状元,这我们可以理解。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高考状元不好,成绩好了反而没出息。
说高考状元“考场得意,职场失意”,这不符合常识,也不符合事实。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