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3300名高考状元,无一成功人士”:有些命运,一出生就注定了

2022-07-06

关注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一种观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每每高考、中考成绩发榜的时候,大家都在关心:今年的状元花落谁家。


家长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只要把书读好了就行。仿佛所有的事儿,跟读书相比,其实都不值一提。唯有读书,才是人这一生的正道,也才是人成功的唯一途径。


但据教科院调查显示:“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


这个结论,简直让人大跌眼镜,有些高考状元的高考分数能够接近满分,为什么他们还是没有得偿所愿,在后期的人生旅途中,继续成就不凡呢?





01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中央教科所)的调查结果:“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

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这说明了什么?

事实一:1977年以来,全国34年的高考状元(高考分省计分,3300名÷30个省市区÷34年≈3.2名,应该一个没漏啦),都没成为社会活动家、或企业家、或艺术家,也没在任何一个行业成为领军人物。

事实二:不知科学家的工作属不属于一个行业?如果属于,那就意味着:高考状元们也没成为一流科学家。

事实三: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能获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学校教育并非正相关——即是说,学习成绩优秀的不见得能成这些“家”,而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则不见得不能成这些“家”。

事实四: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一定关系”是多大的关系?强正相关、弱正相关、不同层次的科学家正相关程度不同?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读书的时候成绩并不怎么样,而且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综合结论:中国教科院院长袁振国教授认为,“创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出来的。”请注意:此中的“教育”是指“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到2011年6月的教育”。



02


有教育研究者做过这么一个研究,孩子对于读书,究竟抱有什么态度呢?


在一些落后的城市,那里的孩子认为,只要我好好做题,高考考个一本或者211、985,那我就能走出大山了;

在一些中等的城市,那里的孩子认为,只要我的分数比别人高,那我就能更上一层楼,也能去到更好的城市发展自己了;

在一线城市北上广深,那里的孩子认为,我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儿,读自己爱读的书,那才是人生真正的意义;


这三个地方的孩子,其实他们所追求的,都是自己的梦想。但是,对于“小镇做题家”来说,他们的梦想,不过是逃出束缚自己的大山罢了。


对于大山的孩子来说,那是走出大山的机会,但能不能留在大城市,就不是看做题的本事了。而对于一线城市的孩子来说,那只是一种对于生活的体验罢了。


所以其实,趋同的养育模式,拼到最后,还是要看家庭背景。


我身边有两个“鸡娃”的家庭:


一个是北京的家庭,一个是某三线城市的家庭。这两个家庭的家长都喜欢“鸡娃”,可结果就是不一样。


第一个家庭的孩子,从小就接触音乐、艺术和科学,家长还带他到处去见识,国内国外都去过,而且也认识了很多有钱家庭的孩子,反正接触过“诗与远方”。


第二个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的钱财有限,所以他一上了幼儿园大班,就提前开启了“刷题”的小镇做题家模式。据说,孩子从小就上奥数班,英语培训课程,特别勤奋。


后来,第一个家庭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当地的985大学,而后者考上了北京当地的211大学。其实,这两者在学历上,已经特别接近了。


毕业出来找工作的时候,前者进入到了大公司工作,而且大公司里面也有他们家认识的人,所以他的日子很安稳,活得很顺畅。


后者就相对辛苦,不仅没大城市的户口,也没有房子,而且还进不到大公司,只能进中小企业。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不算太好,很内向。


谈到这里,我们应该就能想明白了,为什么这3300名高考状元中,没有出现一个引领行业发展的行业领袖呢?


首先,做题只能保证自己在考试上得到高分,但不能保证你离开试卷之后,就一定能拥有更大的成就。


要知道,当人离开书面上的考试之后,人生的大考就会不期而至。它所考验的,并非是你的做题能力,还有你的思维、眼界、背景以及所拥有的资源。


其次,当下的鸡娃,本质上就是让孩子“趋同”。在一所学校里面,一眼望过去,没有几个人是有特长和爱好的,个个都是做题的机器。这些孩子,其实很惨,愈发活成了“标准化”的样子。



03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钱学森除了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美国航空学会和美国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


他曾多次感慨:“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夫人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


是的,科学和艺术是永远连在一起的,诚如钱老说的“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几位成功的学习者还有一个共性:平时最喜欢的事都是读书。读书使人智慧。在美国加州一所小学的图书馆里,我曾看到这样一幅标语:你读得越多,知道就越多;你知道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你越聪明,你表达思想的时候,你的声音就越有力。我始终认为,读书是养心的智慧。种桃,种李,种春风;养花、养草、养心灵。学校是文化场所,如果能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那将会让孩子受用终身。


最后,还是想说那几句老话:应试教育,虽然可以生产出一流的技术人才,却无从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无法造就创造未来的天才。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当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学校要让孩子天性有展现的空间,智慧有表达的机会,美德在学习中扎根,梦想在勤奋中实现。一所学校看得见的是校园,看不见的是共同的价值观和师生的行为方式。学校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培养学生从情感开始而不是从知识开始。


这些靠着刷题的孩子,面对越来越灵活的高考题型,优势也越发的有限。要想成功,要想改变命运,其实在如今“大学生泛滥”的环境中,太难了,这也许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内卷到最后的无奈和悲哀吧。



END

作者:知子花,部分图文源自网络,侵权删除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