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教材循环使用”,梗阻在哪儿?

2022-09-26发布于山东

关注

在中部某省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3500平方米的车间内,一座近两层楼高、如山丘状的“教材山”异常醒目,几乎涵盖中小学所有科目教材。随手捡起一本初中历史教材翻看,发现品相完好、干净整洁。公司负责人赵德华表示,旺季时每月回收的教材数量是现在的3倍,绝大部分被送到造纸厂。业内人士指出,我国教科书用量巨大,教材印制越来越高档,若不能循环利用,会造成极大浪费。

教材循环使用,很多年前就已有人提倡。有人推算出如果循环使用教材,每年可节约300万亩木材、52800万吨纯净水和633.5万吨煤,或援建4万所希望小学……从2008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美术、体育等免费教材已实现循环使用,但从数量上看,尚不及教材总量的零头。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大部分教材、高中以及高等教育阶段的教材循环仍依赖市场交易,因产业链梗阻、供需成本高等问题,尚未实现有效循环。

教材若能循环使用,的确可以节省学生家庭支出,对于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不失为一件好事。这样的好事为何难以落实到位?笔者认为,这与家长、学校等观念错位和教材出版发行带来的巨额利润息息相关。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不少家长认为让孩子使用别人用过的教材,存在卫生、安全方面等方面的隐患,也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有学生家长表示,“主要科目的图书学生天天都在用,蘸着口水翻来翻去,若消毒条件跟不上,我们家长根本不愿意让孩子使用旧课本。”这种担心,确实也是限制教材循环使用的现实因素。

对学校而言,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因教材费用全部免除,不用学生和家长买单,学校和家庭还没有形成循环使用教材的节约意识。另外,对于教材的循环使用,学校尚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教材发放后就成了学生的私有财产,胡乱涂画,无法进行有效的回收和重复使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材循环使用政策的推进。

另外,教材订购和发行会产生巨大的利润,也是这项政策不能落地的直接原因。多卖一本新教材就意味着多一份收入,每年数百甚至上千亿的“教材生意”,让教材出版和发行部门赚得盆满钵满,谁也不愿意放弃这块到口的“肥肉”。教材若循环使用,他们的利润自然就会减少,因此,他们并不认同这一政策。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一些科目的教材或者教辅材料品相完好,没有勾画的痕迹,当废纸卖掉实在可惜。为此,有关部门要下大力气转变家长和学校的观念,建立教材循环使用的机制和平台。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教科书,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教材因学生使用频率较高,不便纳入循环使用范围外;小学科学、音乐、美术(或艺术)、信息技术,初中音乐、美术(或艺术)、体育与健康及信息技术,这些学科的教材应进行循环使用。一些规模不大的农村初中,也可以尝试将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教材纳入循环教材使用范围。

对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学校可建立教材回收机制,搭建二手教材流通平台:符合循环使用条件的教材可折价回收,也可探索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捐赠二手教材,再低价出售给有需要的学生。同时,相关部门可修订完善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在依法规范出版物发行的同时,区分商户和个人卖家、新书和旧书,分类施策,鼓励二手教材流通。

同时,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下大力气转变教师和家长的观念。学校应积极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教育学生爱护课本、节约资源,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学校还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向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宣传教科书循环使用的重大意义,使这项政策深入人心。

(作者王营,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