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并非无解

2022-11-14发布于山东

关注

曾经的中小学校园,下课铃声一响,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就会响成一片。可如今,很多学校和老师却不允许学生课间外出玩耍,甚至不允许学生课间在教室大声说话、疾走,课间往往安静如上课。“安静的课间十分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要改变这一现象,64.7%的受访家长希望教师不拖堂、不变相占用课间时间;60.6%的受访家长期待相关部门出台指导意见,督促学校改进。

中小学安排课间十分钟,笔者认为目的有三:一是经过一段时间紧张的课堂学习后,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身体活动和心理放松,以便学生以更加充沛的精力迎接下一节课的学习;二是给学生上厕所和处理个人事务的时间,以便为上好下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三是通过课间十分钟,同学之间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课间十分钟并非可有可无,既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师随意拖堂,不允许学生课间外出玩耍,禁止学生课间在教室大声说话、疾走,让课间十分钟安静得如上课,表面上看好像学校管理井井有条、安静有序,实则是对学生天性的压制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尊重。在我看来,没有课间十分钟的喧嚣,让学生一劳永逸,下课如上课,学生没有人身自由,实则是把学校变成了看守所。

中小学之所以出现“安静的课间”,主要是出于学校对学生安全问题的考量。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其中大多数是由课间十分钟学生之间打闹、嬉戏造成的。一旦发生事故,受害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和学校也有连带责任,有时还要承担数额较大的经济赔偿,这令学校和教师心存芥蒂,人心惶惶。因此,课间十分钟被视作学校管理的失控环节,学校不得不采取各种方式将学生管控起来,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保护学生,是学校的责任,但学校毕竟不是看守所,不能因噎废食,以安全为借口置学生身心发展于不顾。如何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平衡安全和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将“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是学校管理者应当思考的一个新课题。

首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纠正“安静的课间”现象,不能只靠行政命令,也不能指望教育部门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而是要靠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觉。学生课上安心听讲,课下自由放松,这是人人皆知的教育基本常识,违背了常识就不是真正办教育,并不需要行政干预。只要学校管理者遵守常识,以人为本,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安静的课间”并非无解的难题。

其次,要切实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事实上,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安全问题,有的行业安全风险更大。比如,煤矿被认为是安全事故多发单位,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的煤矿安全事故接二连三,而有的煤矿却很少发生事故,究其原因是后者对职工的教育和要求到位。我曾经参观过本地一处安全生产的先进煤矿,除了随处可见的安全提示语之外,据其职工介绍,他们每天下井之前,都要齐诵安全公约,重温岗位安全要求,这样一来,他们每时每刻都紧绷安全这根弦,严格按规范操作,就避免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学校之所以发生安全事故,与学校安全教育不到位有关系。有些学校虽然口头强调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只是说说而已,学生并不清楚课下活动有哪些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不了解各类体育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缺乏与同学交往的一般常识。安全要求不到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所难免。

再次,要加强对学生的课间管理。这里所说的管理,并不是因害怕发生安全事故将学生缚束在教室里,而是在保证学生课间正常活动的前提下,对校园安全事故易发角落进行有效管控,比如,对易发生拥挤的楼梯口、厕所和体育活动场地,学校要安排专人进行看管和疏导。有的学校充分调动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由学生会负责,在校园关键部位安排“校园安全文明岗”,既能保证学生课间十分钟的活动,也能让学校和教师准确掌握来自学生的真实信息,从而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作者王营,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