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使用“好人好事本”应扬长避短

2022-11-28发布于山东

关注

使用“好人好事本”应扬长避短

王营(特约评论员)

说到好人好事本,大家大概已经记忆不深了,25年前它一度是校园里非常流行的学生们相互记录每天看到的好人好事的小本子,但是随着新学校的建设、传统学校的搬迁和合并,不知不觉中这样的本子便在校园里消失了。

近日,这本被忘却已久的小本子又出现在了杭师附小的校园里。“好人好事本”就挂在班级后面的黑板边上,只要发现了好人好事,或是自己做了好人好事都可以记录在上面。这些本子设计简单,翻开来本子上都整整齐齐地记录着每天学生们发现的好人好事。虽然每件事都非常简单平常,但是看了让人心里暖暖的。

印象中,“好人好事本”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间学雷锋运动的产物。当时,中小学为响应毛主席发出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发动学生做好人好事,每个班级都准备了一个“好人好事本”,用以记录本班当天发生的好人好事,班主任及时进行表扬奖励。进入新世纪,随着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不知不觉这一做法就被许多学校废止了。在大力倡导立德树人的今天,杭师附小重拾这一传统,无疑对塑造学生美好的道德品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这一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德者,做人之本。德国哲学家谢林曾说过:“一个人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那么,他很快就会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处在成长期的孩子,思想意识单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让学生记录每天发生在自已或他人身上的好人好事,有利于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从而让学生知道自已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同时,学生争先恐后,以做好人好事为荣,长期坚持,必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这一做法有利于班主任管理班级。班级工作千头万绪,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当为管理的重中之重。如何管理学生的思想?途径之一就是察其言、观其行。但限于班主任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很难对学生的所作所为作出客观的判断。让学生记录每天发生在班级中的好人好事,从学生的视角观察学生,就为班主任了解学生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口。班主任可以据此了解每一名学生的真实表现,做到有据可查,纠正自己对某类学生偏见,对每一名学生作出客观的评价。

再次,这一做法有利于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学生以赞许的心情记录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好人好事,既可以加深对其他同学了解,也可以为自己提供学习的榜样,从而使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使班集体成为一个温暖的家。这样以来,好人好事本就成了同学之间相互表达感谢和传递温暖的纽带,有利于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

不过,任何管理方式有利也有弊。在使用“好人好事本”管理班级时,班主任不可过分夸大其作用,而是充分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尽量避免其造成的弊端。具体说来,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要避免记录不实的倾向。班主任要引导学生真实、客观地记录每天发生的好人好事,以眼见为实,不可道中途说。对于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的好人好事,要进行客观描述,不可为了博得教师的表扬而夸大其辞。对于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好人好事,班主任要找当事人核实,以培养学生忠于内心、实事求是的态度。

其二,要避免功利化倾向。孩子都有较强的表现欲,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许,这本身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特征,但也不排除有些学生为得到表扬而做好事,表里不一,把做好事当成表演,专门让同学或老师发现,以这种功利心态做好人好事其实就走向了德育的反面。

其三,要避免对学生进行单一化评价。在大力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对学生应实施以德为先的多元化综合素质评价,以提升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看学生做了多少好人好事,还要看其学业成绩、自主参与、个性发展等方面的表现,尤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王营,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