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是孩子考试的名次重要,还是分数重要?

2022-12-07发布于山东

关注

前段时间,有位小学生家长对我说,孩子期中考试语文考了90,数学考了96,但问了其他学生的家长才知道,几乎全班同学的分数都在90以上,孩子的成绩在班里只能算倒数。该家长哭笑不得:“现在小学的考试这么简单了吗?还是说孩子们都变聪明了?”

小学考试分数越来越高,一方面说明考试命题简单,考查的是基础知识,难度区分度不大;另一方面说明教师把握了考试的重点,学生学得扎实,基础知识落实到位。对小学生而言,考试分数高并不一定是坏事,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让孩子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但在当前应试、分数仍然主导教育的背景下,孩子的考试分数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神经。家长拿到孩子的分数后,最关心的可能不是孩子考了多少分,而是考了多少名。若考了第一名,即使不及格,也皆大欢喜;若名次靠后,即使90分以上,也非常失落。在他们的意识中,分数代表的是名次,一分之差可能决定孩子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正所谓“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样的比较方式,徒增了家长的焦虑和烦恼,也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孩子的名次真得有那么重要吗?在笔者看来,小学阶段孩子考90分和93分,虽然可能相差十几个名次,但就学习质量而言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差别。因此,对于孩子的考试分数,家长不应横向比名次,而要纵向比进步。同样是考93分,与孩子的基础或上一次考试相比,有的孩子可能进步很大,有的可能退步了,对于成绩进步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上初中刚开始学物理的时候,他的物理成绩很差,只考了8分。老师特别聪明,他告诉这个学生,别的同学都是60分及格,你下次只要考到9分就算及格。学生一想我随便划个勾就能及格,于是就答应了,结果下次考试考了28分。虽然28分,老师还是没有理由在全班表扬他,因为还是不及格的分数。

这个老师很聪明,她让全班同学把上次的考试成绩和这次的成绩做一个减法,上次考了90,这次还是 90,一减就是0,上次95,这次93,一减就是﹣2,这样减到最后,就一个同学剩下了20分,就是这个同学。老师把所有同学两次考试的分数差写在黑板上,问了个问题:“哪个同学进步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某某,这是一个铁的事实,因为只有他一个人进步了20分。

这种鼓励方式不但没有侮辱色彩,而且有很大激励色彩。这个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他想,无论我考到48、68还是88,都是全班进步最大的,我有无限进步的空间。从此,这个孩子就喜欢上了物理,并最终成为了全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在1971年《教育评价》专著中曾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他说:“教育必须使儿童获得最好的发展,寻求每一个儿童能够达到自己潜能的最高水准的学习条件。”由此可见,要使儿童获得最好的发展,学校和家庭就要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促使儿童达到自已潜能的最高水准,而通过考试成绩激励孩子不断进步,也许是挖掘孩子潜能的有效条件。

况且,对于考试而言,无论命题者水平有多高,也只能考查学生对有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只是学生部分能力的展示。甲同学为准备考试,报了周末补习班,反复刷题,对此做了针对性极强的复习;乙同学没有报补习班,完全靠平时积累,没有做有针对性的复习,只是依靠实力。即使两者都考了95分,含金量却完全不同。因此,家长不要因为孩子高几分就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低几分就垂头丧气,要帮助孩子分析成绩背后的原因,鼓励孩子改进学习方式,力争让孩子每一次考试都能取得进步。

这样看来,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要改变对成绩的评价方式。学校不要以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依据,要把考试看作改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效方式,淡化成绩排名,充分发挥考试诊断和激励功能鼓励进步,鞭策后进,争取每次考试让教师和学生都考出信心、考出自信。家长不要斤斤计较孩子考了多少名,对孩子的考试成绩,要少做集体层面的横向比较,多与孩子的过去做纵向比较,只要孩子不断取得进步,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更胜于今天,这样的孩子就有希望。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