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致知圆桌|疫情反复、“双减”焦虑,我们如何面对变化?

2021-08-24

关注



这个暑期,有些“不太平”。


始于7月20日南京禄口机场的变异病毒在短时间内迅速“多点开花”,让原本许多家庭的暑期出游计划被打消。


“开学是不是又要延期?”“又要重新上网课了吗?”……这样的担忧让学校和家长提着一口气的同时,一项“双减”政策的出台,让“教育”成为全社会聚光灯下的焦点。


一时间,关于教育界这一“重大变化”的讨论迅速占据各大头条。资本之原罪、减负的思考和家庭、学校教育的应变之策成为不断升温的话题点。


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具有周期性,而变化带来的往往也是启发。这对一方面对未来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又充满彷徨和焦虑的家长们来说,或许是明晰对孩子培养方向的一个契机。而对于学校来说,我们又该怎样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引导孩子成为怎样的自我,也激发我们不断的为之深耕与创新。


在社会对“疫情反弹”和“双减”话题尚热之时,我们邀请了社区内的老师、家长加入我们的「致知圆桌」,从自身经历出发,就两大热点话题涉及到的核心问题进行了观点分享与深入探讨。





以下是我们本期「致知圆桌」对话实录,希望给那些正在彷徨的家庭一些启发。



Q1


疫情态势不稳定的形势下,

我们如何看待变化

又怎样帮助孩子去更好地适应变化?


  Rachel爸爸:   对幼小、中小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经历这样大的疫情,孩子在疫情中建立和提升了自我防护的生命意识。致知在行政管理方面,包括入校测温、及时统计出行情况、就餐之前的消毒都做的很到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孩子的卫生习惯。

 

第二孩子在疫情之下也提升了地球村的理念。因为疫情已经扩展到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对于疫情和疫苗的处理方式都不同,在国际校中,这些例子就在孩子的身边发生,比如有的老师无法回家,有的老师需要有不同时间的隔离期才能来,这对于孩子的国际化、全球化意识是一个挺好的灌输和培养。

 

另外,致知对孩子数字素养的培养也有很大体现,比如平日孩子会时常利用电脑或Pad上课、做作业和考试,更加熟悉了电子设备。这也使得当疫情来临,孩子开始上网课的时候会相对适应并集中注意力。

 

从家庭方面来说,因为成人都比较关心每天疫情的情况,我们在家庭聊天中也会对社会的一些现象加以概述评论,孩子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会有更强的社会意识。另外因为疫情反复,孩子确实减少了外出,我的孩子在这方面的容忍度也更有所提高。


  Peng:   疫情的发展让所有人必须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和社会,这是促进每个人变化的驱动力,也让孩子看到了多种不同。包括我们上课运用Teams、ClassIn等多种方式,这都能让孩子将来能够用到的技能得以发展。而突发性的变化其实是让他们意识到不再处于二元对立的世界,不是什么都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都有中间的一个范围。我觉得我们要在坏事中看到好事,致知也是多提供这样多元的方式,让孩子们去接触、适应,等他们将来进入到复杂的社会,看到突发性变化的时候,会有突发事件处理的能力,这个可能比学术来说更加重要。


 Kitty:   在疫情的反复上,其实是孩子的SEL技能重要性的体现。这里面包含对于自我的感知、对于他人的感知和对于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未来的社会发展可能更多元化,每个人的发展路径和目标都不同,怎样去找到自我内在的肯定,以及和周边社会的意识责任和关系,还是挺重要的。疫情可能会成为一个契机,帮助孩子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责任。

 

我的孩子今年上一年级,一直在致知SEL的环境下成长。有一次我和他聊天,他问我“妈妈你猜我想要什么”,我想了很多,玩具、吃的……但他最后告诉我“我想要的是全世界各地都没有病毒。”我很惊讶,也能够看到孩子对于整个全局,包括对于周围世界和社会的意识,这是对我有反思的。这个暑假我们本来定好了外出旅行,但因为疫情取消了,作为家长我心里有愧疚的,因为不可控性,导致我答应孩子的事情没能实现。但孩子相反会给我一种动力,他会反过来安慰我并快速做出他的调整,所以这个其实是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带给我们带来的启发。

 

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疫情也意味着不同的机会。年龄小的孩子,他们可以在不那么焦虑的,对他们影响不那么大的情况下,来适应这样的变化。而对于大一些的孩子来说,可能他们对自己已经有了相对清晰的规划,疫情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些许影响,例如有些孩子有训练不能聚集了,有些孩子要去参加活动被取消了,其实这对于他们来说要去适应在这种压力、变化之下我们怎么应对,怎样把握目标,是不是有殊途同归的方式,还是可以有不同的选项,都可以去思考。


Q2


“双减”开启,对“减负”的概念如何理解?

从家庭和学校角度,对孩子是否有直接的影响?


  Rachel爸爸:   “双减”是家长比较关心的话题,家长对于“双减”政策的效果还在保持观察,因为教育是个系统问题,从教育衍生出的涉及城镇化、农民进城、延迟退休、养老金的缺口等问题,很难用一项政策完全解决。其实前一轮减负我们可以看到造成的一些后果和影响,有的学校会变成有点“放手”,加上师生比比较低,很多时候不能给有天赋、学有余力的学生以充分的教学,就会出现校内不教,校外去补,前阵子有个热播剧《小舍得》也是反映了这个情况。所以“双减”对于我们个人家庭来讲,可能是更坚定了让孩子接受国际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Peng:  “双减”背后的原因确实是当下教育的内卷实在太大了。因为老师校内教授内容的不足,让孩子不得不去校外寻求知识补充的情况,给很多家长造成压力。这让我想到一个关于师资的例子,在芬兰,老师的入职的门槛非常高,必须是硕士,同时福利待遇也特别好,所以有很多特别优秀的人才想做老师。师资力量的悬殊对教育的影响是直接的。

 

现在国际校的家长同样会焦虑,所以我觉得选择了这条路真的要坚定,家长要放心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追求,因为质量是一个学校的命根子,对于致知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对于老师的招聘是非常严格的,所以学校对他们工作上的表现、投入要求也会高。在给予老师充分的空间和支持下,老师会竭尽全力的教授与关爱我们的孩子,全身心的服务于我们的孩子和家庭,我同样作为家长,是非常放心的。

 

还有就是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国际学校资源很多,但如何把这些资源做到有效的利用,致知还是看重这一点。相信致知的孩子会有实际的感受,老师在给孩子做分级阅读的时候,会给他们做assignment,给他们一些额外的阅读书,在推进使用这些软件的有效性方面,我们学校做的特别好。因为我在面试学生的过程中,很多孩子会说老师就给一个账号却没有跟进,所以造成了即使有分级阅读,他的阅读有效性、提升的空间和速度都是不同的。另外就是致知各种硬件的资源,比如设计教室,现在会有学校害怕出现安全的问题,不敢让孩子去尝试,而致知反而有固定的设计课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注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给他们提供尝鲜的机会。


总的来说,“双减”是外部大环境“减”了,但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其实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所以要在校内提高效率,在课外增加阅读,提高阅读素养,通过这些方面,真正达到“双减”。


 Kitty:  我曾经看过一个机构的标语“您来,我们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所以“双减”其实是一种不得不而为之的行为。

 

我们焦虑的来源是什么?是一个我们过去所认知的很稳妥的升学路——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但有的时候我们忘了孩子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至少我比别人强?其实这个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谓的教育内卷。“内卷”这个词前阵子特别火,大家都会说这是教育资源裹挟下的状态,后来我查了一下,这个词来源于国外一本叫做《农业发展的内卷化》的书,它讲了爪哇岛上,岛上的人还在比谁更精耕细作,但岛外的人已经开始农业科技化了,所以能够看到所有的内卷都会有一个突破口和创新,我们也经历过。比如柯达和诺基亚,这些行业巨头他们在做精做细,却被创新所打破,所以我们要在想的是,在这种内卷的情况下,我们要做的是什么?一个是我们对于未来的一个规划,再一个我们要认清学习的目的。

 

“双减”减的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学科学习的压力,我看过一个研究,未来可能有90%的职业都是我们现在没有听说过的,发展的路径更加的多元化。当学科热度减下来后,孩子更愿意去思考我最想要做什么?我在生活中最热爱做的事情是什么?我最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事情是什么?这个我反而认为是更重要的。

 

从学校来说,致知的天赋教育是能够给孩子这样一个支持的,学校除了给孩子很大量的资源、空间和机会让他去感受和选择,再一个是帮助孩子发现与挖掘最热爱的部分是什么,在这方面给他们更多的空间。

 Leo&Mark妈妈:  在原来的跑道上,受教育内卷影响,大家都要提前学,刚上初一,别的孩子就已经把整个初中的课都学完了,所以大家就不得不报辅导班让孩子提前学习。但是现在既然换了跑道,这个政策对我们家庭来讲没有特别大的影响。

 

“双减”之后其实是把原来家庭教育承担的那部分东西重新回归家庭了,家庭必须要去承担一些孩子教养的责任,包括孩子未来的教育选择后果,这就需要家庭与学校之间有更多的联盟和合作。

 

我之所以转换跑道,是因为我觉得这代孩子和我们这一代、上一代是不一样的,我们这一代70后、80后大家是需要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所以教育很重要的结果就是有好学历,找好工作。但这一代孩子他们面临的世界是非常多变且多元化的,对于他们来讲,他们将来有很多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他们要知道自己是谁,喜欢、擅长什么,做什么事情能把自己的价值有效的转化。所以这种情况下,学习本身的目的就有在调整,学习就不再是为了考了一个好学校,拿一个好文凭,学习最重要的就是了解自己、发现自己,而这个过程是需要足够空间的,需要老师给很多探索性的指导,给予很多包容,而不是用大量的题海战术去把他压到一个狭小的空间去做重复的机械劳动。所以这个是我觉得致知能够给孩子提供这样的可能性,让他有充分的空间、机会去探索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让他之后真正成为他自己能够成为的样子。


Q3


“双减”政策下,对孩子培养方向上有哪些思考?怎样为孩子提供支持?


  Rachel爸爸:     我觉得“双减”是为国际校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机会,因为有很多学科,尤其是文科是未必有标准答案的,致知做的IB探究课程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更有帮助的。现在也强调了教培行业不要做学科培训,而是更往综合素质方向去培养,这样对国际学校的学生也会更有利,大家不用把时间都花在刷题上,也会在一个更公平的体制下,进行升学。

 

致知是我们考察过的很多国际校里面老师最认真负责的,孩子刚转过来的时候,开始需要完成的时间还都有相当时长,但是她又觉得这些作业比原来有更有意义,所以她如果有时间,很愿意去完成,在作业上有一种平衡的感觉。因为作为家长,工作都很忙,其实是希望学校能把教育这方面抓起来,在这方面我们对致知老师认真敬业负责的态度是很满意也很感谢的。


  Leo&Mark妈妈: Leo是一个反应非常快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往往会比较急,所以我希望钢琴能够帮助他磨练心性,让他能够沉下来,所以我觉得这不能算是他的特长,他真正的特长其实是在于他的问题解决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这些是他真正从天赋的角度来讲比较擅长的,但是他将来怎样去利用他的天赋,把天赋变成专长,实现有效的价值输出,这个其实是我特别期待他能够在致知的环境中慢慢找到的。

 

说到孩子兴趣的培养,在致知让我惊艳的是设计课,这种课程是孩子综合能力的激发和运用,而且Leo在这个课上表现出非常大的兴趣和爱好。

 

另外一个我觉得特别棒的课是I&S(人文与社会),因为Leo是个理性思维很强的孩子,所以在思维的广度上是需要训练的,我觉得I&S是能够特别有效让他去扩大思维广度,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对于人文历史有更多思考,这对他未来进入社会是有非常大的帮助。他对这门课的兴趣对我来说蛮意外的,在之前学校,他对历史课没有什么兴趣,一开始我还蛮担心他会不喜欢,后来我看到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布置作业的形式,觉得这是一种激发式的引导孩子去做一些思考和探索,他就很有兴趣。这也给我很大思考,我原来觉得孩子对学科会有天然喜好,但他的转变让我意识到,孩子的选择是基于教学方式。


 Kitty:  在能力上的培养,我一直在想我们做老师要教给孩子什么?现在的孩子面对的未来时世界我们谁都没有办法想象,比起知识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他的自律性,好奇、探究能力,在面对变化时应对、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是最重要的。

 

在致知,不管是天赋教育还是多元化的探究方式,我们是要给孩子这样的空间和时间,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一种学习方式,老师要有敏感度去识别出来这个孩子更擅长什么、更享受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怎样去推他一把,老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学,更多的是教育,包括去引导、陪伴孩子成为他自己的角色。

 

我自己的孩子第一学期在丰富课程中报了机器人课,第二学期报了音乐和艺术设计,他是蛮享受的,回来也会和同学分享。我们在做丰富课程的时候,很多东西吸引孩子的点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去看每个孩子所呈现出来的品质和特点并和他进行交流。



Q4


在大环境的变化下,学校和家庭的沟通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正向的家校沟通是怎样的?


  Rachel爸爸:   致知做的学生主导式家长会和期末家长会我们都体验过,都是非常高质量的家校沟通,家长会都是一对一的,每个老师都会和家长有超过15分钟以上的具体沟通。老师的教导可能有时候比父母在家里会更有效果,老师经常和我们做很细致的沟通,这对于孩子提高表现都很有帮助。


  Leo&Mark妈妈:   在转学初期,由于前期我对他轨道转换的不确定,会和Leo的主班老师有详细的沟通,他都会给我及时的反馈,会留意Leo有没有特殊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个让我印象深刻。跟老师的沟通很深入、广泛,这样能够让我对孩子有多元化的视角,不光是他自己的情况,也有他和同学的互动,这对于家长获取信息是很有帮助的。我始终觉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业的占比很重要,但没有那么重要,他怎么在社会中去存在,和别人互动,能不能有责任感、有担当、有共情能力,这是我很希望他能得以成长的,这些老师都能给我一个很及时的反馈,这个很感谢。


 Kitty:   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度和师生比也是我们学校的优势。做老师是要有情怀的,对孩子的关注不仅是学业和成绩这么简单,还要关注到孩子的性格发展、对未来的规划。学校、老师、家长不是对立的,更多的是合作,我们共同帮助孩子来面对问题,共同支持孩子。所以“双减”首先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影响没那么大,我们对待学生这种负责任的态度是该保持和坚持的;另外因为我们是专业的老师,很多时候需要给到家庭教育一个支持,当我们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需要我们去共同合作,除了去提出合作需要之外,也要给到一些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信息的畅通,因为很多孩子在老师和家长面前是不一样的,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所以这个也是需要我们去做家校合作的。

 

渠道方面,我们会有如邮件、面谈、家长会、家长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共通的目的就是开诚布公的让家长清楚孩子在学校是怎样的情况和程度,这样家长就不焦虑;第二明晰给家长提供怎样的支持,这样家长也有一个抓手,老师在学校的教学也会事半功倍。


Q5


面对社会变化,我们的孩子怎样成为独立的自我,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Rachel爸爸:   孩子需要有社会和体制意识,不止是简单的学校和家庭、父母和老师,而是一个大社会之下,他们对事情都有所耳闻,尤其对在社会上有争议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对错是非,但会有利弊的意识;第二孩子需要放眼看世界,要有地球村的理念;第三孩子还是从学校里的role model那里学到很多品质,有一次访校,在用餐时间,我看到Gavin校长在给学生测体温、挤洗手液,亲力亲为,这些细微的动作都给孩子耳濡目染的影响。


  Leo&Mark妈妈:   现在的孩子要成为一个人很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很容易被物化,物化成一个考试机器、作业机器,或者说他很容易患上青少年空心症,不知道自己是谁、要什么,会很容易沉迷于游戏或者躺平,生命的意义感对于这代孩子来说特别重要,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比较好,没有挣钱养家本身的动力,如果他们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感,就会出问题。所以要保护他的内驱力,保护他对于世界的好奇心,保护他的兴趣爱好,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适合学习的,以我的两个孩子为例,哥哥天生对于学科方面就有优势和兴趣,但弟弟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就很明显,也许他将来会有一些很意想不到的发展。所以我觉得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打磨,让他有一技之长,这是这个时代我对孩子的一个期待。


 Kitty:  对于孩子来说,找到自己特别重要。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两个点:我和他人,我和世界。只有自己有内在、稳定的自我意识,才能够去包容和接受更多的不同,否则变化和不同一来,自己就跑偏了。我现在带的是学校最小的班,班里的小朋友有时候会喜欢说别人怎么样了,我就会跟他们聊“你们要记住你们永远是有选择的,你们永远有权利去决定自己该说什么,该做什么,如果你面对一个好的同学就变好了,面对一个坏的同学你就变坏了,你就把自己丢了。”

 

成为自我需要我们从各方面来做,一是作为家长,我们给他们的保护和支持、原则和底线、空间和时间,第二是学校去给孩子空间和引导,让他有机会和时间去做他想做他的事、去犯错误、去不断修正自己,甚至是在面对不同的时候,我们周围的人能给什么样的引导,包括在学习SEL的时候,回归到自我、内心的平静,孩子才能够知道我是谁,就不会随波逐流,不会没有安全感,这是我们要给够孩子的。



突发性事件和带来的变化往往是具有两面性的,这也使得我们需要更客观的去思考,去辩证的看待,去拨开迷雾,明晰方向。


通过这场观点的碰撞,我们也更加坚定孩子的成长是家庭与学校共同的目标和期盼,而我们的坚持与坚定,都会在孩子身上得到日益的反馈。


我们下期「致知圆桌」再见。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免费联系北京致知学校

每天限50个名额

联系学校

提交成功后可以直接一键联系学校哦!

北京致知学校

课程设置:IB课程,AP课程,Alevel课程,美国课程,英国课程,加拿大课程,IGCSE课程,香港DSE课程,香港课程

学费区间:10-23.8万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