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有些“习惯性工作方式”是教师要警惕的

2020-12-17

关注

点击上方蓝色字“王营说教育”关注公众号!

有些“习惯性工作方式”是教师要警惕的

王营

近日,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推送了一篇题为《老师也要养成好习惯,这30个“黄金习惯”,你还差哪几个?》的文章。编辑为老师们精选了30个教育、教学、学习、生活和行为方面的好习惯:控制好情绪,养成“问课”的习惯,警惕“隐性霸权”,上课决不“拖堂”,学会规划自己……毫无疑问,养成这些好习惯,无论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还是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也应看到,不少教师还存在一些“习惯性的工作方式”,不改掉这些“坏习惯”,就无法养成好习惯。这些“习惯性的工作方式”主要有:

“搬运工式”的备课、上课。教师对教参、教案、教材绝对服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备课时,教师只需参考优秀教师的教案设计,将教参和教材内容抄写一遍。课堂上照本宣科,将提前写好的教案复述一遍,即完成教学任务。从教参、教材到备课本,再到课堂,教师只是把教参内容搬了家,挪了地方,故有人将这种工作方式称之为“搬运工式的教学”。这种工作方式让教师省事,学校领导检查起来方便。有些老师的备课本写得整整齐齐,内容很丰富,往往会博得领导的好感,其实里面毫无教师的个人思考和设计,看起来好像备课和上课都是做给领导看的。

“如来佛式”的教学。这种工作方式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从思想到行为严格管控,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活动进行有力的约束,教师像是如来佛,学生像是孙悟空,永远也跳不出老师的手心。比如,老师准备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备课时就要提前设计好问题的基本框架及提问步骤,并准备好“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课堂上老师则依据预先设计好的圈套,将学生的思维迅速引导到老师的思路上来,并让学生快速找到“标准答案”,教师根本不去注意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上去很完美、很热闹,有提问,有讨论,有总结,但学生的思维被牢牢禁锢在老师制定的标准答案上。最典型的例子是一名小学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雪融化后是什么?”一名学生回答说“是春天”,老师说“不对”;另一名同学回答说“是水”,老师肯定了他的答案,因为备课本上写的就是这一标准答案。

“封闭式”的教研。校本教研是教师相互交流、思维互动、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有人说“教研组是教师成长的第一进修学校”,但受传统“文人相轻”观念的影响,有的老师在相互听课时故意降低讲课水准,唯恐别人学到自己的真本事;有的老师参加教研活动时要么“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要么高唱赞歌,故意将自己的观点隐藏起来;有的老师在平时考试命题时胡乱凑合,将高水平的训练题留给自己的学生做。这些现象除了影响教师之间正常的人际关系外,还大大降低学校的凝聚力,影响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功利性”的科研。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目前很多学校搞科研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教师搞科研是为了发论文、得奖励和评职称。教育科研一旦脱离了教学实践,和“功利”挂上钩,就必然变得浮躁,流于形式。许多教师为科研而科研,他们的选题既不符合自己的特长,也无益于自身改进教学,只是为了迎合学校领导或者某些专家的意愿,平时并没有扎扎实实地搞,课题鉴定时只能靠东拼西凑,没有什么推广和实用价值。事实上,教育科研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课题应来自于教学实践,并且直接为教学实践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科研”这种提法值得商榷,因为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而不是教育理论的研究者。

改变这些习惯性的工作方式,一是要着力培育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校园文化,引导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的每一个环节,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和教育科研,力争做一个既业务扎实,又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创新型教师。二是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抓好教学管理和教师管理。学校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的制订要有利于教师钻研教学,有利于教师团结协作,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通过管理,为教师创造一个既宽松自由,又不断进取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三是建设学习型学校和团队,明确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发挥团队的力量,激励教师创新,改善思维模式,不断超越自我,提升教育智慧。

(作者王营,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