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太仓市华顿外国语学校丨国际教育何以国际

2021-03-05

关注
 “

近年来,国际教育这个词汇频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它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提供了全新的、个性化的上升渠道,但这样一个潮流般的事物却经常被错误地、片面地理解,因此国际教育就成为了一个即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

一方面几乎所有学校都在声称要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另一方面很少有人能够系统化、理性化地去理解国际教育或教育国际化的含义。还有一些学校急于发展所谓“国际特色”,盲目设置国际课程、聘请外籍教师,忙了几年下来却并无所得。
理性的教育,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不能盲从需要认证研究论证,全面了解新事物诞生的背景,全面考虑这个新事物所处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如此才能让国际教育成为学校发展中的一股力量,而不是时间和财富的消耗浪费。
“国际化”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它不仅是一地域和空间的概念,更是一种制度和规则的概念,它是两个或多个体系的接轨,也是某些规则的统一。
参与国际化的各方,既需要用各自的鲜明特色、优势达成信息交换,也需要在很多方面达成共同理解,最终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参与国际化的各方,在最佳状态下,不要出现强势一方向弱势一方灌输信息的现象,单方面输出价值观不是国际教育的初衷
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没有班级建制的现代学校雏形,所以在从清末走向共和的历程中,我们不断吸收西方18世纪以来的学校教育理念,我们也确实建立了一批中西结合的优质学校。
回首100年前,20世纪初的中国刚刚开始科学启蒙,还未及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只能选择照抄西方,在教材、师资、管理等许多方面全面引入西方模式。借助西方教会组织、商业贸易组织和国际慈善组织的力量,我们可以在一些领域直接引入世界最先进资源,因此民国高等教育曾一度十分高效,十分国际化。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耀华中学、雅礼中学等都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教育机构。彼时国际化水平很高的教育组织,也经历了激烈的中、西文化冲突,这些也都在很多学校的校史中有明确记载,可以为当代的国际教育提供宝贵经验。



1


 国际教育与教育生态的形成 



国际教育的历史比较久远。大学诞生在中世纪动荡的欧洲,虽然当时的欧洲还没有真正的民族国家,大学其实就充当了整个欧洲地区共享的教育资源。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萨莱诺医学院等都是人类最早的大学,吸引了全欧洲的青年人来求学。学生只要可以讲拉丁文并支付学费,都可以入学。巴黎大学成为了神学和修辞学的研究中心,博洛尼亚大学成为了法学研究中心,萨莱诺医学院成为医学教育的中心。欧洲各地的学生通过老乡会进行自我管理,平等交流,共同学习。学生队伍的壮大,足以影响当时一座城市甚至一个王国的经济,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教会都不得不为了留住“留学生”而做出各种努力。各个民族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从各自的文化背景出发,提供不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丰富了学习视角,进而形成了较好的学术生态系统。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国际化环境有助于形成较好的教育生态。所谓生态系统要求具备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有丰富的物种,因为少数几样物种不能形成生态(就像自然生态一样,多种动植物共存才是好的生态系统)。中世纪欧洲各地学生汇入大学,丰富了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多样化的环境形成了最初的教育学术生态。学术生态系统的第二个特点是要包容,能够比较开明的接纳不同观点和视角,这一点也和自然生态是一样的。换言之,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是教育国际化的天然职能。也可以认为,国际化,是发达教育系统的固有基因。













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要融汇不同的观点和视野,要关注少数群体,这是形成国际化视野的第一步。




2

 近代的教育国际化 

在中世纪大学的带动下,欧洲各地中等教育也发达起来,形成了完备的,跨文化的教学体系。18世纪以后,经历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洗礼,德国高等教育在洪堡的带领下,把科学研究作为教育的又一重要因素和职能。这就引起了欧洲教育的又一次变革,欧洲各地的教育系统把科学研究的地位提高了,不亚于授课。德国的教育改革,吸引了大批来自新大陆的留学生。美国、加拿大等地派出大量青年学生和教育管理者,远渡重洋来到德国,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校管理体制。这种融合和学习是很有成果的,形成了欧洲和北美洲的一次教育理念大碰撞。随后在新大陆上建立了很多带有德国色彩的大学,如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高等教育崛起以后,又开始对欧洲和亚洲教育产生影响。18和19世纪的亚洲也进入到国际交流的潮流中,尤其是日本和中国,都大规模的派出留学生前往欧美。同时欧美国家也在亚洲多国设立国际化色彩浓重的教育教学机构。


 

19世纪末,日本和中国都建立了大量的中外合作大学。在日本有新式的庆应义塾大学,在中国有圣约翰大学、齐鲁大学、辅仁大学、沪江大学、燕京大学等一大批中、西合办大学。而这个过程,对于中国学术学科的建立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我们今天从事国际教育的教师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近代史上的国际学术融合运动,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学。其实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国际教育办学水平是极高的,很多学校都能汲取西方经验,做到洋为中用,不但有“南湘雅,北协和”的西医教育,也有北洋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燕京大学等一大批带有中西合璧色彩的教育机构。














也许我们现在对于国际教育方面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先行者们早就给出了宝贵的答案,多回头看看,我们会受益良多。


3

  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圈”理念 



目前,中国的国际教育经常陷入到语言教育的困局。很多国际学校更是直接把英语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英语及英语文化的繁荣,只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复兴的一种反映,对英语语言及其文化的推崇,并不能成为“国际化视野”的全部,也不利于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当不同的文化碰撞时可能出现“涵化现象”,即不同类型的文化和平共处,又可以各自保持自己的特色,百花齐放,各美其美;有时候也会出现同化现象,就像是熔炉,不同的文化融为一体,秉承共同的价值观,也失去了教育文化的多样性,而 文化多样性正是国际教育的核心理念。

这个世界的文化是丰富多样、数量众多的, 但可以化繁为简,归纳进几个大的文化圈,如:东亚儒家文化圈、南亚印度文化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等。真正的国际理解,能帮助我们全面细致地了解主要文化圈的习俗和传统, 快速地认知世界,辅助我们进行国际交流活动,防止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价值观输出。对文化圈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真正的国际化。


4

 本土文化的缺失是国际教育中的最大失误 

作为国际人,必须熟知本土文化,并有能力在国际社会宣传本土文化。例如冯友兰在美国出版了演讲集《中国哲学简史》,使西方人系统地了解中国哲学。林语堂也用英语写作并发表《吾国与吾民》、《孔子的智慧》等专著介绍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这些著作都成为了北美地区畅销书,也成为了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甚至西方政治领袖在制定对华政策之前都要阅读这些作品。因此,每个国际教育的参与者,需要具有宣传本土文化的能力。这就需要在国际课程中加入相关课程,设置相关活动,让学生真正了解中华文明的源流与精髓,成为本土文化的宣传者和发扬者。














规划传统人文类课程和活动,也是为更高层次的国际教育打基础,为学生能够成为本土文化宣传者创造条件。


 


剑桥大学校长阿什比认为,教育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是必须要实时和社会进行互动的,或继承,或改造。好的国际教育,就是要建立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和世界上的优秀文明产生互动。我们需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世界的范围内,更加细致全面地了解国际教育的“前世今生”,如此我们可以走出一条新路,为全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贡献。




关于学校

About Us     


太仓市华顿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全日制高端双语国际化学校。学校开设幼儿部、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和国际部,实施“15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秉承IB课程的国际化理念,倡导中西结合,文理兼长,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心、中国脑、国际视野、适应时代发展的一代年轻人。在华顿,为孩子提供多元化成长空间,国内、国际升学双通道,为学生提供更合适的升学途径。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免费联系太仓市华顿外国语学校

每天限50个名额

联系学校

提交成功后可以直接一键联系学校哦!

成都冠城实验学校IEC国际教育中心

课程设置:AP课程,双语国际课程

学费区间:8.8万/年

耀华国际教育学校北京亦庄校区

课程设置:Alevel课程,IGCSE课程

学费区间:25~27万/年

潞河国际教育学园

课程设置:AP课程,Alevel课程,香港DSE课程

学费区间:12-16.28万/年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