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华顿品质年 | 苦练“教研”内功的新契机

2021-09-30

关注


学海无涯苦作舟。“双减”之后,学海仍然很苦,上岸仍需奋斗。“双减”意味更高质量的学习,对学生如此,对学校亦是。为了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教师首先需要练就一项内功:有效教育方法(Measures of Effective Teaching,简称MET)。

谁是谁的“观察员”


微软创始人Bill Gates的TED演讲《教师需要真实的反馈》(Teachers Need Real Feedback)广受赞誉,提供40种语言的字幕选择,迄今为止,已经收获了超过400万的观看量。

这段深挖美国教师教学痛点的讲演并没停留在隔靴搔痒的高谈阔论,而是鲜明地提出了与3000名教师实践后,总结形成的正面反馈机制MET解决方案。在反馈机制中,观察员观看教师上传的课程录像,评估教师的课堂表现,及时给予教师反馈。

例如:教师是否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是否尝试使用多种方法阐述一个概念?等等。观察员的有效诊断,使教师聚焦于具体环节的改善和提高,随着教师的教学提升,教出来的学生也更加优异

 

在你以为我们需要照搬”先进经验“的时候, Bill Gates则在演讲的开篇就提到,他的有效教学正是向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阅读、数学和科学排名第一的上海取经。


他了解到中国教育异军突起并保持领先的秘诀,在于中国教育系统化的教研体系,帮助每一位教师不断发展:青年教师有机会观摩资深教师授课,取长补短;每周所有教师都有固定的时间讨论教学方法的利弊;评课模式则是美国模式中”观察员“的原型

 

华顿品质年: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再一次飞跃


你来我往 串门听课


华顿的教研源自建校伊始集团(中锐教育)带领下的重点教研项目,用5年的时间形成了以学科组为单位的条线课研体系,保证每周半日教研时间,每个学科设定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主题。


到2021年,教研进一步发展为整个学校教师团队跨学科、跨学部(幼儿园部、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的教研整体框架。截至2020-2021学年结束,华顿业已形成其独特的点线面贯穿交叉式教研格局

 

课程中心于娜主任说起教研的形式滔滔不绝:“在华顿,我们通过多种方式组织校内教研,集体备课、听课活动、学科竞赛、学科讲座等活动。组织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汇报课等。” 至此,于主任化繁为简,将华顿教研横向总结为3大板块:

 

一、听评课:课堂是实施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主阵地,学科组内教师坚持每周轮流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活动,并在全学段范围内邀请空课老师前来听课指导,学校大力提倡跨学部、跨学科听课,取长补短。

 

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分为学科组和备课组两部分同时进行,学科组把握方向、明确职责,落实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以学促教,以学为乐”的精神。备课组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本年级段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活动。


三、外出教研:鼓励老师积极参与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学科活动,活动后认真撰写“他山之石”(学习心得),在组内进行交流汇报,让教师要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学会发展。

标化讲学练,行吗?


教研的核心问题,即评价课堂教学效率的标准,也就是国家中小学课程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达成的量与度。如何在领会教材编撰者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情况适时调整,分解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层次?在华顿,围绕学科,我们归纳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面对标化考试的大环境,则采取精研考点的策略。
 
李建民校长强调:在华顿,我们将人的主观因素考虑进来,将课堂教学结构化,在简明扼要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设置2个学习任务,将整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融入到任务中。李建民校长使用《导学案》的模式,重新定义传统课堂中的讲、学、练三部曲

在华顿,老师讲的是学生在学与练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练的是通过“刻意练习”纠错机制以补足自己的短板有效学习的本质正在于教师指导性问题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在《导学案》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教学目标的设定。如何做到教学目标简明扼要,准确到位且易于理解和执行?借助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的SMART目标设定原理,我们从明确性(Specific)、衡量性(Measurable)、可实现性(Attainable)、相关性(Relevant)、时限性(Time-bound)等五个方面进行考量。

例如,在高中物理必修第一章中,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可以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种对目标的描述就很不明确,怎样就算是“理解”了?不明确就无法检测、评定。所以,在华顿《导学案》则描述为,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方向;使用公式a=Δvt进行定量计算;掌握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的区别。

而教学目标的可实现性则依赖于教师对班级学情的把握情况,目标太高,大多数学生的探索热情还没有被点燃就先被畏难情绪打消的干劲儿;目标太容易,缺乏了对于学生智力上挑战,学生容易陷入无聊的情绪中。因此,目标的可实现,最好是一跃而起的“摘桃子”,可不要是撑杆子也摸不到的“够月亮”。

相关性展现在两个学习目标的递进关系中。例如,上述加速度一节的第二个学习目标为,会根据速度与加速度的方向关系判读物体的运动性质,应用v-t图像计算加速度的大小,并判断其方向。它是在第一个教学目标基础上的延伸和加强

最后的时限性看似没有意义,因为一节课的时常40分钟,往往是板上钉钉的了。但在华顿《导学案》模型中,我们的时限性则是20:20的“课堂红线”,即学生课堂学习和练习的时间总和不低于20分钟,教师讲授超过20分钟视为不合格的课程设计。在10分制的教学评价表中,单独课堂红线一项,就占了4分。

之所以制定这样的“课堂红线”,初衷则是为了保证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动起来,从被动等待老师的灌输,到主动学习和思考。作为老师的我们,在潜意识中希望延续我们学生时代受到教育的方式。保姆式的滔滔不绝看似关怀备至,实则阻碍了学生前进的路径,削弱了学生成长的空间。

华顿《导学案》的标化流程,设立了高效课堂和教学的标准动作,同时巧妙地留下足够的空间允许教师和学生大展拳脚,让华顿品质年在实境中落到实处。

扮演薄弱学生代言人


传统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对老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老师需要围绕同一知识点,针对学生水平设置不同问题,进行不同的辅导和评价,甚至布置不同的作业。

这样的作法看似是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分类整理之后,给出了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其实,这种做法是将灵活的个性化学习机械化

方面容易造成老师工作量的激增,因缺乏后劲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同一个班级内被人为分割,而依据只是学术成绩的结果班内的“快慢班不仅有损于班级凝聚力,而且中等和薄弱学生的努力容易被忽略,对他们自信心的打击也是致命的。


那么如何通过引导性问题,同时响应班内不同的能力基础的学生?李建民校长由此提出
进化版分层教学方法,一套学习任务,就能充分满足优等、中等、薄弱学生的需求,将他们带入一个自发前进的正循环中。那么,其中的秘密什么呢?


华顿《导学案》的架构下重点放在学习任务的设置上,这是一切教与学的起点,它必须可以引导大多数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

例如,在初中二氧化碳的单元学习中,如果学习任务设置为“阅读课本39-40页,小组讨论总结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大概率会导向低效学习。

首先,学生集体朗读时的参与度和专注度无法保障,记忆和理解更无从谈起,需要总结的文字照抄书本即可,问题的设置基本没有给学生留下自主讨论的空间。

其次,这样的任务与本节课2个目标(1. 认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关联性稍显薄弱,即任务的完成无法检测出学生与教学目标的差距。

在进化版分层教学中,上述学习任务并入“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中,照抄书本的任务设置,提升为阅读理解式的考试,即阅读39-41页了,回答下面的问题、判断对错,或者填空选择。

其次,老师通过观察,总结薄弱学生的问题,扮演他们的“代言人”,让学得快的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解,在补差的同时达到培优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学习中,老师发现在3/10*5计算中,有的学生还在采用3/10*5=15/10,然后约分后得出3/2。虽然结果是正确的,但是这么算的学生显然没能明白为什么要先约分。

因此,老师发现后,就把这个先计算后约分的案例写道了黑板上,并向下面的所有同学发问,这样做的计算的结果正确吗?过程正确吗?为什么?

已经掌握到约分精髓的学生就会站起来解释说,虽然结果正确,但是先约分,将大数相乘的难度降低,对于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有帮助。最后,老师在最后的课堂检测中,重点观察薄弱学生的情况,使得当堂课的内容当堂消化吸收。资优生通过组织自己的语言将知识点描述出来,实现了一次自主的深入学习


结语:课改的“三观”变革

华顿《导学案》表面上改革的是教学方法,从深层看,变革的是教师的观念,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教学的角度。

从保姆式到放手式:希望学生能一下子把老师梳理出来的逻辑思路贯彻下去,让学生少思考,少走弯路,少出错,少做无用功...... 老师们在“授业”中无微不至,不但没有让学生感受到迎接智力战的刺激和乐趣,反而束缚了他们发展的空间。

而让他们面对适当的挑战性学习任务,通他们的错题中发现问题,才能通过刻意练习补足短板。这种放手是在框架下的灵活空间,而非松散的无目标无边界放养。

从标签式到鼓励式:“差生”、“素质低”、“笨小孩”..... 这些让学生、家长、老师焦虑的标签统统都要撕掉,取而代之的是肯定孩子的细微之处的闪光点和小踏步般的前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人都懂的道理老师要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感受他们的习得性无助。可以为自己假设一个场景:虽然尽力工作,但是由于没取得显著的成果,付出和努力没能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你是否会心灰意冷?可如果你的努力被看到,领导亲切安慰你,鼓励你尝试新的方法,继续朝着目标前进,你会选择哪种?

从灌输式到驱动式:用学习任务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我们从传统灌输式课堂中走出的必经之路。当老师向学生解释“一分钟”这个概念时,说“一分钟等于60秒”,或者说“我们的1节课需要40分钟”,仅仅用描述的方式,学生似懂非懂。

转化为任务驱动,则设计成“一分钟”体验,让学生分组,A组用计时器计时一分钟,B组在一封中内算数、画画、走步、背诗等等,然后A组描述B组对应的个人的作为,B组每个人说明自己做了什么,然后互换角色,重新开始。在任务结束后,老师引导学生思索自己所体验的和观察到他人的“一分钟”有多长。接着,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一分钟”,老师对不准确的部分进行补充更正、将跑题的拉回正轨。


——END——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免费联系太仓市华顿外国语学校

每天限50个名额

联系学校

提交成功后可以直接一键联系学校哦!

太仓市华顿外国语学校

课程设置:IB课程,Alevel课程

学费区间:5-10万/年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